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群文] 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题材限定中的创新(一)

1
回复
869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2 20: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和以往历届舞蹈比赛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是一次对题材加以限定的比赛。正如比赛章程的《总则》部分所说:“题材仅限于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实际上,在年初比赛通知下达之际,这一限定就引起各级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困惑。其困惑还不在于为什么要“限定”,而是在于怎样理解“现实题材”。因为在既往由其他部门组织的一些舞蹈赛事中,比赛通常是按舞种风格(如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乃至当代舞等等)进行的。在古典舞赛场上固然以古代题材居多,那民间舞赛场上众多当下民俗风情展示的舞蹈呢,其题材难道不是“现实”的吗?为了更加明朗“题材限定”的“导向性”,我曾就这一问题“答记者问”。我谈到:“以动作语言形态划分舞蹈比赛的类别,对于我们的舞蹈创作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它让创作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对题材的舞蹈表现而是借题材表现舞种风格。”也就是说,在既往按舞种风格进行的舞蹈比赛中,“形式大于内容”,并且决定着内容方面的题材选择和主题开掘。“内容决定形式”这一艺术创造的根本原理,在许多舞蹈作品的创作中不仅被漠视而且被倒置。

    二、将舞蹈比赛的题材限定为“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主要是挑战按舞种风格进行的舞蹈赛事所促成的“形式思维”的创作方式。
    先师——也是被誉为中国现代舞第一人的吴晓邦先生,在他的《新舞蹈艺术概论》中,把舞蹈首先区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如他所说:“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能的舞蹈:一种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舞蹈,如我们各少数民族内流行的属于风俗、礼节、宗教、仪式等反映人们生活的舞蹈,我们称之为‘生活舞蹈’或‘土风舞’;另一种是具备完整的艺术形式的人物情节的舞蹈。”我们当然不否认艺术舞蹈和生活舞蹈的历史关联,甚至也不可能否认在某些特定时期中生活舞蹈对艺术舞蹈的决定性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当一个时期,深入民间进行舞蹈采风甚至成为艺术舞蹈创造的重要源泉。吴晓邦先生早就洞察到这一点,他告诫我们要把艺术舞蹈同生活舞蹈区别开来——艺术舞蹈的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去取代“形式思维”,要逐步总结出区别于既往“编导法”的“创作法”。因此,强调“现实题材”意味着从关注现实人的生活舞蹈到关注现实人的生存状态——从关注他们的谋生方式、求生意愿直到养生情趣、乐生抉择。

    三、在题材限定的本届舞蹈比赛中,一个显著的亮点是,涌现了不少真正具有“三贴近”品格的优秀创作,另一个显著的亮点是,摆脱“形式思维”的创作,大跨度地实现了形态创新。

    在这样一个题材限定的比赛中,不仅选手要摆脱既往“形式思维”的创作思维定势,而且评委也要用一种全新的目光来审读作品。在由复赛进入决赛的选拔中,许多在既往赛事中获奖名次较高、演技难度较大、形式美感较强的作品纷纷出局。但在领队会上,评委会主任舒巧、副主任冯双白和门文元对评选结果的阐说令人心服口服。因为,他们在群舞《父亲》、《中国妈妈》、《空巢的孩子》、《城市·家》等作品面前,看到了“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真实图景和真诚求索。四川青年艺术剧团创演的《父亲》取材于在茶馆中消度晚年的退休老人,从他们相互关爱、相互寒暄、相互逗乐的消闲生活中,折射出不似亲情、胜似亲情的社会友情。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创演的《中国妈妈》取材于一群曾遭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中国女性,在仇视侵略者的同时却仍能对未随家长逃离的日本小姑娘给以亲人般的关爱,使日本小姑娘对“中国妈妈”产生了发自心底的爱戴。湖南省歌舞剧院创演的《空巢的孩子》取材于农村中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在家中的少年,表现他们列车驰过时的兴奋和梅雨到来时的孤寂,但他们也在互相关爱之中找到快意与温情。广东深圳市群艺馆创演的《城市·家》取材于在都市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他们在为城市崛起的奉献中,也想为自己营造一份温馨,他们也期盼着关爱……像上述真正具有“三贴近”品格的优秀作品,不仅通过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而且使现实题材的表现成为作品形态创新的推动力。
发表于 2009-7-16 10: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舞空舞色 于 2012-4-9 04:03 编辑

真是专家的眼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