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关于保护和发展怀远花鼓灯艺术的思考

1
回复
1135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4 11: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崔兴亮 于 2012-4-9 09:04 编辑

2009-1-4 14:52:00     来源: 怀远县政府办李志、汤士兵
    花鼓灯源于宋代,是流行于淮河流域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从产生之始就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她集歌、舞、锣、鼓等为一体,是汉民族目前保留下来最丰富、系统和完整的舞蹈艺术,深受群众欢迎。解放后,逐步成为淮河两岸人民节庆、春会、庙会等传统风俗活动中的一种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它承载了淮河流域不同时期的文明,也存储了淮河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它既是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我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有的文化资源。
    一、我县花鼓灯艺术现状
    我县是花鼓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沿淮的常坟、万福、兰桥以及鲍集一带,是历史上有名的灯窝子,涌现出冯国佩(艺名小金莲)、常春利(艺名老蛤蟆)、郑九如(艺名小白鞋)、石经礼(艺名石猴子)、鉏红云(艺名鉏小水子)、杨再先(艺名小红鞋)、陈永兰(艺名一汪水)等一批花鼓灯名家,形成了众多的花鼓灯流派。
    1953年,我县花鼓灯艺人冯国佩、常春利、石经礼、常合龙等进京参加全国首届音乐舞蹈会演,并在怀仁堂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被誉为“东方芭蕾”。1986年,我县农民花鼓灯艺术团编排的《花鼓灯锣鼓》参加中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器乐组大奖,填补了我省群众文化工作获全国大奖的空白。1989年,我县编排的花鼓灯舞蹈《欢腾的鼓乡》进京参加建国四十周年广场演出,获观众好评。《花鼓灯锣鼓》和《欢腾的鼓乡》已成为我县花鼓灯艺术的颠峰之作。1997年元月,我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之乡”;200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我县花鼓灯艺术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县政府重视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早在1958年,我县就成立了以表演花鼓灯为主的文工团。1982年、1983年连续两年举办了全县花鼓灯会演。1987年,县里还成立了“怀远县农民花鼓灯艺术团”,该团1989年与圣泉啤酒厂联姻更名为“怀远县圣泉花鼓灯艺术团”。为切实推进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1990年,县政府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涂山禹王庙会日定为花鼓灯艺术节,至今以连续举办十七届。2000年9月,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繁荣和发展花鼓灯艺术事业的决定》,就发展花鼓灯艺术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了具体规定。同年9月,成立了“繁荣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基金会”。2001年10月,又成立了怀远县花鼓灯协会。
    (二)加强对花鼓灯艺人的保护。1979年,县里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花鼓灯老艺人研讨班,邀请了具有代表性的数十位花鼓灯艺人参加研讨,对我县花鼓灯艺术进行全面挖掘、整理。1985年,县政府向全县11位花鼓灯老艺人颁发荣誉证书,并明文规定,凡带出一个花鼓灯班子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2000年10月,又正式命名了“怀远县花鼓灯十大艺人”,并为其颁发了荣誉证书。2006年,我县花鼓灯艺人杨再先、陈永兰、常春山、常利华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大师;常坟镇、万福镇被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花鼓灯)。2007年,著名的花鼓灯郑派创始人郑九如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花鼓灯民间艺术传承人。
    (三)建立了花鼓灯人才培训基地。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全县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花鼓灯锣鼓班子,许多自然村都有锣鼓班子,素有“千班锣鼓,百班灯”之称。自1982年常坟镇首届少儿花鼓灯培训班开班以来,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县已形成了以县师范学校、常坟镇、鲍集镇为龙头的花鼓灯人才培训基地,已培养花鼓灯新苗千余人,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各大军区文工团、歌舞团和全国著名演出团体输花鼓灯人才数百名,为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多年来,我县花鼓灯编创人员,致力于花鼓灯的繁荣与发展,创作了一大批花鼓灯优秀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摸花轿》、《花鼓灯锣鼓》、《欢腾的鼓乡》、《兰花舞》、《淮河情韵》、《灯》、《玩灯人的婚礼》、《农家锣鼓震天响》等。1998年,我县葛士静编著的《怀远花鼓灯》一书由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01年,该书在文化部第十一届“群星奖”群众文化科研成果评奖中获优秀成果奖。2005年4月,我县汤兆麟编著的《花鼓灯音乐概论》一书由黄山书社出版。
    (五)加强文化交流。1988年9月,《欢腾的鼓乡》在全国部分省、自治区广场民间舞蹈调演中获优秀表演奖。1999年11月,吹打乐《淮河情韵》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音乐比赛获银奖。1991年6月,县圣泉花鼓灯艺术团应邀参加葡萄牙卡雅国际民间艺术节并赴摩洛哥等国家访问演出,花鼓灯艺术倾倒异国观众,卡萨布兰卡市长还亲自为艺术团颁发了纪念杯。同年9月,《欢腾的鼓乡》又参加首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大赛。通过一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了我县与外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提高了怀远花鼓灯的知名度。
    三、我县花鼓灯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县对保护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采取了诸多积极的措施,但这些措施由于缺乏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保护力度仍显滞后,远远达不到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遗产的预期目的。我县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一是全社会保护花鼓灯艺术的意识淡薄。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强,措施不力,工作进程滞后。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花鼓灯人才资源流失严重,也使花鼓灯艺术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三是花鼓灯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老艺人面临年老体弱、生活窘迫,年轻人为了生存,外出打工,花鼓灯的传承出现断层,一些传统技艺已到濒临灭绝的边缘。四是受现代文化思潮多元化的冲击,花鼓灯艺术普及度降低,影响力逐渐弱化,播布范围萎缩。五是花鼓灯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创作人员。六是经费投入不足。现有的灯班子和锣鼓班子受经济条件制约,缺乏必要的服装、道具、锣鼓以及活动经费,生存极为困难。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力度的加大,沿淮各地都在加强对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已形成蚌埠、淮南、阜阳、宿州四足鼎立的局面,但在对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对花鼓灯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品牌的争夺。特别是凤台县确立了经济强县、文化大县的战略目标,把花鼓灯保护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投资3700万元,修建了陈氏流派的花鼓灯原始生态村,兴建了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学校,成立了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培训基地,建设了花鼓灯博物馆,并向省文化厅申请将安徽省花鼓灯会落户凤台,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此外,蚌埠市在加强对花鼓灯保护的同时,也在进行花鼓灯品牌的争夺。我县原马城镇禹会村被划为蚌埠市禹会区不久,蚌埠市就依托花鼓灯冯派领军人物冯国佩(原我县马城镇冯嘴子村人),在冯嘴子村建立了花鼓灯原生态保护村,打出了蚌埠花鼓灯的大旗。怀远花鼓灯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核心地位岌岌可危,再不下决心对花鼓灯艺术遗产加以保护,我县花鼓灯艺术就会逐步走向萎缩,甚至消亡。
    四、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的思路、任务和措施
围绕保护花鼓灯艺术空间和培养花鼓灯传承人这个重点,全方位开展花鼓灯艺术保护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目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通过建设一批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命名一批花鼓灯艺术传承人,培养一批花鼓灯传统继承人,抢救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花鼓灯艺术史料,将花鼓灯在适宜其生存的环境得以保护和保存,使花鼓灯成为我县标志性文化形象,最响亮、最有特色的一张名片。主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花鼓灯艺术保护工作的领导。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各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挖掘、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亲自过问,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管领导要深入基层,精心组织,具体指导。二是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及时调整充实“怀远县花鼓灯艺术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切实做好挖掘、整理和发展花鼓灯艺术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咨询服务等工作。
    (二)高度重视花鼓灯人才培养。以县文体局为主导、县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馆(站)为依托,建立花鼓灯艺术三级人才培训网络,采取定期办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花鼓灯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一批年轻的花鼓灯新苗,确保花鼓灯艺术传承有后人。文化主管部门要不拘一格、择优引进人才,着重抓好花鼓灯创作人员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培训工作,建立起一支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的花鼓灯专业编创队伍。同时,加强乡镇花鼓灯班子建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一支不少于25人的花鼓灯演出队伍。
    (三)切实加强花鼓灯基地建设。建立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和花鼓灯专业演出团体。常坟镇的“灯窝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至今保持着良好的传承态势,可以选择在常坟镇建立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同时,加大对县师范学校花鼓灯培训基地、常坟镇花鼓灯培训基地、鲍集镇花鼓灯培训基地以及城关镇、河溜镇、万福镇等花鼓灯重点乡镇的扶持力度,不断培养出花鼓灯艺术后备人才。
    (四)恢复成立“华润花鼓灯艺术团”。华润花鼓灯艺术团解体后,因种种原因,我县一直没能组建新的花鼓灯团体,每逢参加重大演出活动,只能从乡镇和群众团体抽调演员,临时组合排演节目,节目质量难以保证。做为全国花鼓灯之乡,至今没有一个花鼓灯演出团体,也不利于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建议以原华润花鼓灯艺术团骨干演员为班底,整合各乡镇具有代表性的花鼓灯艺人,以聘用制形式,招收部分新学员,通过企业赞助、政府补贴,恢复成立“华润花鼓灯艺术团”,挂靠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不断创作花鼓灯精品节目,培养花鼓灯后备力量。
    (五)建立花鼓灯人才保障机制。随着岁月的流逝,大批花鼓灯老艺人相继离开人世,目前健在的大都在80岁以上,一些传统技艺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花鼓灯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危机。对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花鼓灯老艺人的保护力度,落实专家和花鼓灯艺人的特殊补贴;对无经济收入且年老体弱,生活窘迫的老艺人可将其纳入社保、医保;对有发展前途的花鼓灯人才,有计划地输送到艺术院校深造。
    (六)实施资金保障工程。建议设立花鼓灯艺术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创作和生产优秀花鼓灯节(剧)目,奖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花鼓灯节目的编创人员、演职人员等。要求各乡镇每年也要投入适当资金用于花鼓灯事业。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花鼓灯艺术事业进行捐赠。
    (七)加大宣传力度。每年开展一个花鼓灯保护宣传周,增强全民保护花鼓灯的意识;要求文化部门经常举办展演、讲座、研讨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花鼓灯艺术;教育部门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花鼓灯艺术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花鼓灯艺术的热情;广电部门要加大花鼓灯艺术的宣传报道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氛围。






















发表于 2009-3-24 20: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兴亮 于 2012-4-9 09:04 编辑

培养花鼓灯后备力量  难哟~~~  

宣传花鼓灯容易  做起来难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