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花鼓灯宣传策略研究

13
回复
1333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5 12: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崔兴亮 于 2012-4-9 09:07 编辑

花鼓灯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文化,盛行在江淮流域一带。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国家及世界的关注,法国文化年期间,花鼓灯艺术团体还受邀做了演出。但是依目前的影响力来看,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花鼓灯必须依托各界各种方式作好宣传推广工作,被更多人熟知,使之成为真正的民间艺术。    一、 花鼓灯的发展及地位
    花鼓灯艺术的形成最初源于广场,代表着最淳朴最自然的民风,农民讴歌生活,带着劳动的喜悦心情自娱自乐。之后经过冯国佩、陈敬芝、郑九如等老艺人的加工提炼,最终在舞台上也熠熠生辉。
    《蚌埠市志》记载,“建国后1950年冬,花鼓灯艺人冯国佩……一次用花鼓灯形式向治淮模范甘彩华挑战……不久,冯应著名舞蹈家戴爱莲邀请,赴京到中央歌舞团传艺。1953年9月,花鼓灯首次进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调演,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怀仁堂观看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冯国佩等演员。”周总理更是形象的将其称为“东方芭蕾”。
    可见,建国初期花鼓灯不俗的艺术成就,在全国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之后,花鼓灯团体在全国展开辐射式的演出,受到多方赞扬。在国际上,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多次在国际舞台上翩翩起舞。
    二、发展与宣传中出现的问题
    1.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花鼓灯是一种精神产品,很多人都觉得不应该与物质、经济挂钩,要保持它传统的文化本质。如果过多的加以商业运作,便会逐渐腐蚀掉文化的内涵,使其庸俗化。的确是这样,但是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仍旧有不少花鼓灯艺术团体在服饰、道具上的遗憾使他们走不出村子,更登不上舞台,优秀的表演节目得不到宣传与重视,只能在小范围内流传。而这流传又能经得住多少岁月的磨砺呢?如何在物质与精神上达到一个平衡点成了重中之重。
    2. 宣传力度不够。在西北,秦腔豪放嘶扯的声音在黄土高原上回荡;在首都,京剧梨园里一片春天的欣欣向荣之景;即便在安徽,也是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响大江南北的黄梅戏大行其道。而花鼓灯呢,在众多的戏曲、民间艺术中还是显得色彩暗淡了些,很多人对花鼓灯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还有人将它与花鼓戏相混淆,是因为小学课本上那首名为《凤阳花鼓》的歌。民间艺术是长期依靠一方水土成长起来的,所以它的存在还要依附特定的区域,这就导致了我国的民间艺术在小区域内流行,等到这种盛行之风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被认为成老土、保守、俗气时,它们就被人们仍进了遗忘的角落。所以,花鼓灯要不濒临灭绝,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传播体系,在商业中体现文化艺术价值,才能前途一片光明。
    三、 花鼓灯的宣传策略
    1.全民参与。花鼓灯是非物质文化,不能像壁画、陶瓷制品一样实体保存下来,寻找继承人就成了一个解决遗留、保存问题的办法。蚌埠市政府提出了“三千双百工程”的措施即1000个鼓架子、1000个兰花、100个艺人等的培育,这些人会把艺术一代一代传下去。最初的花鼓灯不也是由几个老艺人传下来的么?这些老艺人和将来的艺人对花鼓灯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随着花鼓灯的向前发展,目标要更远,向“四千”、“五千”、“三百”、“四百”努力。政府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及时修改和指定目标,并颁布一些新的宣传政策。艺人培养的责任则担在了各类学校的肩上,可喜的是,安徽有些地方已经有了专门的花鼓灯艺术学校,如淮南花鼓灯艺术学校。学校要作好宣传教育工作,现在的小孩学街舞跳拉丁,父母也同意孩子的时髦趋向,他们自己也加入了交际舞的行列。学校有必要的话,应该开设花鼓灯学习的课程,尤其是安徽的学校,本省的文化我们自己都不重视,别人又怎能去了解去重视呢?这里我们应该学学山西的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几辈艺术家将艺术发扬光大,几乎无人不晓。他们学校也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而我们的艺术却在北京舞蹈学院这样的知名艺校招收生源,更多的艺术院校没有有关花鼓灯的课程。另外,在安徽多面向省内学生,这是不足够的。在全国各地也应设立这些课程。其实还可利用少年宫、晨练的广场等,学习场所是很多的,关键是宣传的力度,再加上人们思想的原因,导致学习花鼓灯的人越来越少,与建国后期,八、九十年代的繁荣相比有一定距离。
    2. 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安徽电视台在全国各大省台收视率中位列前茅,主要是其走娱乐化路线,领先播放最新的电视剧。既然是娱乐化的频道,为什么不能多宣传花鼓灯这一艺术形式?它也是人们的一种娱乐形式。河南台有《梨园春》,将豫剧推向了一个高度,节目里经常可见四五岁的孩子参加比赛。再有上海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明星也开始唱戏,引起了一场戏曲热潮。以舞蹈为主的花鼓灯也可以依附电视媒体制作一档全民参与的节目。我们还可以利用广播宣传花鼓灯,蚌埠交通文艺广播在出租车上的收听率很高。广播的选择性低,很多听众会从一而终地听完节目,尤其是开车的司机。强迫性地播放有关宣传花鼓灯的广告等内容,使人们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形成潜在的理解,过后有些事情便会触发这种记忆,“哦,我听过这条有关花鼓灯新闻”。还有网络做宣传,网上有一个花鼓灯的官方网站,但不全面,多是一些介绍性的内容。与其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链接不够,要知道互相链接是提高知名度的好办法,别人在浏览其他网页的时候可能就看到了有关花鼓灯的网页或新闻。各种广告牌、在汽车身上做广告也是行之有效的,花费是不少,但是相对于提高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付出是值得的。
    3.做城市的品牌。蚌埠市为城市定义过不少标志,做交通中转站,做纺织城,做电子城,一直到今天的珠城。一个城市的内涵定义不能仅从物质上来讲,也要从精神上去说。我们选择用“花鼓灯”来定义一个城市,当花鼓灯成为蚌埠的品牌时,二者结合起来会有更好的效力。人们一提起蚌埠,便会想起花鼓灯;一说起花鼓灯,就会想起蚌埠。强强结合产生强强效果,何乐不为呢?
    4.明星效应。乌镇作为浙江古镇,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还要归功它是众多电视剧的外景地。不久前刘若英成了乌镇的旅游形象大使,使得小镇旅游兴旺的浪潮一浪比一浪高。我们可以借鉴明星宣传的方式。几年前的大型招商引资《好一个花鼓灯》大型汇演请来了汤灿,可以推测到,政府是有意让本是蚌埠人的汤灿做花鼓灯形象宣传工作的,但是这种宣传并未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方案。汤灿也可以为花鼓灯拍电视宣传片,为她量身定做有关花鼓灯的歌曲,经常邀请她出席一些本地的大型对外演出活动,由一个紧凑的明星效应链条带来更强的形象力。汤灿就代表了花鼓灯艺术。
    5.依附其他艺术形式。花鼓灯艺术的形成处在南北交汇的淮河流域,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既有南方的柔媚,又有北方的粗犷。但是与处于安徽南方的黄梅戏相比,影响不是很广。主要是没有形成黄梅戏那样特别出名的曲目,被老少皆传唱。再与东北的二人转相比,同样有着大气的一面,也是歌舞的形式,男女也搭档,有歌,有调侃的生活琐事,但是却没有二人转那样贴近人心。二人转现在已经越来越简单化,随便的两人一跳一唱就成。随着以赵本山等为代表的一群东北演员的出现,二人转已经糅合到小品这种艺术形式了。虽然形式大相径庭,但是小品依旧保持了二人转讽刺、调侃、戏说的风格。随着东北风格小品的火爆,连二人转也确确实实火了一把。花鼓灯也该逐渐有个新的或成熟的艺术形态传承它的特点。
    6.多引进专家研究组织。在蚌埠已经有一些专门研究花鼓灯的组织和教学机构来蚌埠实地考察,但常年待在淮河地区研究的组织人员不多。政府应该给这些组织、人员提供充分的生活保障,让他们有条件安安稳稳的做研究,并且多引进这样的团体。由于这些研究机构都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一旦某项研究成果出来,造成的影响力是不小的。通过专门的机构能带动花鼓灯艺术的发展。
    7.提高花鼓灯演出频次。遗产是因为珍贵才叫遗产,所以现今作为舞台形式的花鼓灯演出挺少的,“全国花鼓灯艺术研讨展演大会”、“安徽省花鼓灯会”等大型花鼓灯演出活动更少,怀远县每年3.28的涂山庙会那天也有大型表演。相反如冯嘴村那样的民间演出却很多,他们一闲下来就会走巷串户去演出。我们应当增加一些演出频次,让更多的花鼓灯爱好者有登台演出的机会。通过更多的演出活动,而且是走出省内、走出国内的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花鼓灯。
    花鼓灯的宣传需要各界人士参与进来,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才能使其一代代繁衍下去,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繁荣我国的文化与艺术。在它不断的成长演变中,要适时采取合适的宣传策略,才不至于被世人遗弃。




















发表于 2008-10-5 12: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兴亮 于 2012-4-9 09:07 编辑

支持   ,顶一下




















发表于 2008-10-21 23: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认为宣传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考虑花鼓灯是否要与时俱进,必要的时候也要进行一些改革呢?
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最被需要的东西才最有可能被存留下来……
作为一个外省人来说我不了解花鼓灯,但是要想办法把这种艺术推广给我让我接纳的话靠强行手段是行不通的,在学校里面设为课程,这固然是一个考虑方案,但是你不能把花鼓灯的教学设置到其他不相干的省市去吧。
另外我不反对花鼓灯和经济挂钩。普通老百姓比起高尚的花鼓灯艺术更关心的是兜里的钞票。如果能够让花鼓灯变成一种使人致富的方式的话我不相信有人不爱花鼓灯。一种艺术形式如果想更久远的存留下来必须要面对市场参与竞争,永远用高尚和艺术等等这种字眼来形容的话它也只能是花瓶一样的艺术品被置之高阁,若干年之后谁能保证还记得花鼓灯是什么东西啊。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
参与人数 1活跃度 -20 收起 理由
朱娟 -20 谢谢支持和提意见!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活跃度 -20

发表于 2008-10-22 07: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冰峰蝴蝶 于 2008-10-21 23:28 发表
我个人认为宣传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考虑花鼓灯是否要与时俱进,必要的时候也要进行一些改革呢?
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最被需要的东西才最有可能被存留下来……
作为一个外省人来说我不了解花鼓灯,但是要想办 ...



你说的很对,但是花鼓灯 并不是要强加给别人来学,只是它作为一中舞蹈艺术,也是一个地方特色,是一种文化,能希望它永远能流传下去。其实,我 觉得 大家可以 像对待中国 民族舞那样对待花鼓灯。就 像傣族舞、蒙族舞那样,他们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4: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楼 朱娟 的帖子

 
目前花鼓灯难道不是像蒙古舞傣族舞一样被舞蹈专业的学生学习吗?
另外很多本国特有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本国所有,所以不被重视,但是到了国外却倍受欢迎,也许很多老外根本不理解它的内涵所在,只是喜欢他的形式,韵味等等。当中国人看到原本很不起眼不被重视的东西在国外有市场的时候,人们便开始一窝蜂的推广起来。因此我觉得,把花鼓灯向国外宣传推广说不定也是一种新思路。和国外的一些演出公司挂钩,多演多宣传……

我在3楼辛辛苦苦的敲了这么多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大版主怎么给我减了20个活跃度啊!伤心痛哭!!!!!!!!!!!
参与人数 1活跃度 +40 收起 理由
朱娟 + 4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活跃度 +40

发表于 2008-10-23 14: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楼 冰峰蝴蝶 的帖子

 
sorry啊!我是想加活跃度的,没有看清楚,给弄成减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14: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冰峰蝴蝶 于 2008-10-22 14:09 发表
目前花鼓灯难道不是像蒙古舞傣族舞一样被舞蹈专业的学生学习吗?
另外很多本国特有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本国所有,所以不被重视,但是到了国外却倍受欢迎,也许很多老外根本不理解它的内涵所在,只是喜欢他的形式,韵 ...


对,你说的很对。我也是你这么想的。我也就是 说花鼓灯类似于蒙族舞和傣族舞之类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15: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楼 朱娟 的帖子

 
谢谢,20个活跃度找回来了!
发表于 2008-10-23 17: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楼 冰峰蝴蝶 的帖子

 
嘿嘿~~~~!
把你减了20就加了40,这样你就不亏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22: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楼 朱娟 的帖子

 
多谢大版主,里外里我得了20。:heihei: 算术还可以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