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法国普蕾罗卡舞蹈团

4
回复
970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1 14: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国普蕾罗卡舞蹈

法国当代舞90年代以来的代表人物和团体中,最具国际影响者莫过于安格林·普蕾罗卡及其舞蹈团了,目前该团是欧洲最活跃的现代舞表演团体,平均每年演出100多场。

安格林·普蕾罗卡

       安格林·普雷罗卡被认为是法国当代舞领域中最出色的编舞家。他为一些著名团体所创编的芭蕾舞,如巴黎歌剧院、里昂歌剧院、柏林国家歌剧院、纽约市立芭蕾舞团等都曾在世界顶级剧院演出。

      
1957年元月9日,安格林·普蕾罗卡出生于法国的叙西昂布里一个阿尔巴尼亚裔家庭,先后学过芭蕾和现代舞,20世纪的80年代初赴纽约,向因合理运用中国哲学经典《易经》而独树一帜的默斯·堪宁汉等美国现代舞名师学习,回国后于1984年,普雷罗卡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并成立了普雷罗卡公司。翌年3月,他的处女作一问世便是个开门红,在以《明日芭蕾》为主题的法国巴尼奥莱国际舞蹈比赛上获法国文化部大奖;此后又两获大奖,并因此获奖学金赴日本研究能乐;1990年,普雷罗卡编导了当代风格的大型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他根据沙翁原著中有关爱情与阶级差别的悲剧矛盾,注入现代浪漫与激情,他取材于传统的芭蕾舞题材,却以独特的手法演绎;同年和1993年又创作了中型芭蕾舞剧《婚礼》、《炫耀》和《玫瑰花魂》,一道冠之以《向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致敬》的系列性标题,并因首开重编20世纪现代芭蕾经典之先河而引起全球瞩目;1995年赢得“Benois de laDanse”大奖——该奖项的地位有如舞蹈界中的奥斯卡奖;1996年,他正式把舞蹈团正名为普雷罗卡芭蕾舞团。

  多年来,普雷罗卡先生用其独特和新颖的方式创作了多部现代舞作品,如《黑市》、《致我们的英雄》、《苦涩的美国》、《世界的表皮》、《不娶美杜莎的人》等等;与此同时,他还先后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和巴伐利亚州立芭蕾舞团编导了《公园》、《天使报喜》和《火鸟》,并为巴黎歌剧院导演了《卡萨诺瓦》。1997年,他应邀为纽约市芭蕾舞团建团50周年大庆,创作了《幻想曲》,1999年则被任命为柏林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艺术顾问。2000年,他将电脑成像和舞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作了舞蹈“肖像”,该剧向人们展示了舞蹈演员的肢体和他们肖像之间的对话。2001年5月,他创编作品《春之祭》,集合了法国和德国的普雷罗卡舞蹈团与柏林国家歌剧院的舞者,运用了由巴比伦波因演奏的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著名乐曲。

   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评论界对普蕾罗卡的作品均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称他听懂了作曲家们的音乐内涵,并为俄罗斯原版的芭蕾“注入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命的冲动”。

   1996年普蕾罗卡率团进驻了普罗旺斯地区的艾克斯,因为该团被命名为当地国立舞蹈中心的常驻舞团。普雷罗卡舞稻团成功组织了名为“Corps aCoeur”(从身体到心灵)的艺术节和其他的一系列活动以提高它在公众眼中的影响力,如在学校演出,开设各种培训等等。1998年,他因成就卓越而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骑士勋章。

   
  【媒体评价】
       对莎翁戏剧的改编是极为戏剧化……与任何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都毫不逊色。
                            作为一个现代芭蕾舞团,普雷罗卡芭蕾舞团的演绎自发而现代。
                                                                                                                                                                    ——法国《费加罗报》

毫无疑问,普雷罗卡改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现代舞中的经典之作。
                                                    ——《芭蕾》杂志

 ……双人舞展现了安杰林·普雷罗卡出色的编舞功力……他运用了全新的舞蹈语汇,避免了叙事的乏味。
                                                  ——美国《纽约时报》

      90分钟的表演充满了惊人而精彩的舞蹈创意……在这部作品中,普雷罗卡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另类的诗意。
                                                     ——英国《卫报》


普雷罗卡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剧情简介


       普雷罗卡取材于传统芭蕾舞剧,根据沙士比亚原著中有关爱情与阶级差别的悲剧矛盾,注入现代浪漫与激情。朱丽叶是当时独裁统治者的女儿,罗密欧和他的朋友则生活在一个被主流所唾弃的边缘团体中。为了见面,两个年轻人在朱丽叶住的城墙下挖了一个小洞。每天晚上,他们冒者被城墙边巡逻的士兵发现的危险,两个年轻人趴在洞口倾诉彼此的爱意。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摆脱世俗的偏见,最后不得不用死亡来证明自己的爱情。
                           
                        
背景资料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编舞、同时也是该团创始人的安杰林·普雷罗卡被公认是近二十年来欧洲最重要的编舞家之一,他将莎士比亚这部著名悲剧的背景搬到了冷战中的东欧某国,家族间的争斗也被改成了民兵与街头无家可归者的对抗。

           
自1990年首演以来,普雷罗卡对此作品一直不离不弃,在多次重排中去芜存菁,每一对饰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年轻演员,都使他对这一份致死不渝的爱情体会更深。24名演员极富时代感的舞姿,演员们用舒展的肢体、浮涌的人潮、力量的展现,在节奏强烈的音乐中,给人以强大的震撼,这便是人性的追求和表现。在普罗高菲夫绕梁三日的乐章中,幕幕震撼人心。

         
普雷罗卡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单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一台不能不看的现代芭蕾经典。纽约时报称“该舞蹈解释了为什么普雷罗卡是一名当代优秀的编舞之一。他用独特的肢体语言避免了言语叙述的沉闷。他是一个真正的编舞者,他能把非常难以表达的东西通过非常简单的肢体动作展现给观众。”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舞美和服装设计出自欧洲著名的动漫、电影大师恩奇·比拉(Enki Bilal)之手,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日本知名的动画导演大友克洋等都是比拉的崇拜者。


浪漫与激情的现代芭蕾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











[ 本帖最后由 蒂芬妮 于 2008-9-21 14:22 编辑 ]
参与人数 1舞币 +20 活跃度 +20 收起 理由
冰峰蝴蝶 + 20 + 20 谢谢您的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舞币 +20 活跃度 +20

发表于 2008-9-21 14: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法国舞蹈
酷爱舞蹈的民族传统

        芭蕾是法国的国舞,法语至今仍是国际芭蕾圈的世界语。它虽发端于意大利宫廷,却成熟于法国宫廷,一问世便嘴里含着把银匙子,不是男权社会中女人为男人提供声色享乐的工具,而是皇亲国戚、满朝文武在宫廷内自娱自乐的贵族艺术,法王路易十四甚至还因在场面恢弘的舞剧《夜芭蕾》中亲自扮演了同名角色而留下“太阳王”的美名。

  不过,最具文化意义的还是,出于他个人以及整个法兰西民族对舞蹈的偏爱,路易十四23岁独自当政的头一年,也就是1661年这个西方舞蹈史上举足轻重的年份,率先将舞蹈这位沦落多年的“一切艺术和语言之母”,毕恭毕敬地请回到了整个文化建设的头把交椅之上——在他于10年内一口气创建的五大皇家学院中,“皇家舞蹈学院”首屈一指,不仅成为西方文化史上第一所正规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不仅从此生发出西方芭蕾传延至今那“轻盈飘逸”的美学理想和“开绷直立”的动作规格,而且为随后设立的文学院、科学院、歌剧院和建筑学院四大皇家学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经验。“皇家歌剧院”1671年易名为“皇家音乐学院”,同时与“皇家舞蹈学院”合并,并于1713年下设了一所“皇家舞蹈学校”;1871年,它则易名为沿用至今的“巴黎国家歌剧院”,但人们仍习惯使用比较简单明了的“巴黎歌剧院”的称谓。

  300多年过去了。然而,无论光阴如何流变,法兰西民族对舞蹈乃至整个艺术的情有独钟可谓始终如一,因此,其历届政府对艺术的资金投入与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是最多的,故而被西方国家舞蹈界誉为“舞蹈的仙女教母”。于是乎,法兰西学派这样一个“西方芭蕾的摇篮”才可能以足够的“精、气、神”,来接受新时代的挑战;法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观众面前,才能翩跹舞来这样一个既古色古香,又年轻气盛的芭蕾舞团,世界各地的大舞台上,才能川流不息着这样一大批肢体完美、技艺娴熟、修养完备和阵容强大的舞蹈表演艺术家。
                                      
                     
80年代以来的舞蹈及文化政策


与文化相比,法国花在石油、武器上的经费相对较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中央政府开始推行了一项向巴黎以外各都市及城镇“下放权利,普及文化”的总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着手,大力支持各地,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舞蹈以及整个文化事业的建设,从而先后在19个大小城市创建起了“国立舞蹈中心”。以密特朗总统为首的左派1981年当政后,又将舞蹈的经费一口气增加了4倍,从而使法国的舞蹈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

       与此同时,法国外交部的艺术行动委员会也认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因此,将走向新世纪的优秀法国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引进法国,都是完全可能的和非常必要的。

  据法国文化部为笔者提供的数据,该国政府1997年仅是拨给音乐舞蹈经费就高达19亿8千9百80万法郎,其中包括日常开支费用18亿9千7百20万和建设维修费用9千2百60万,而1998年的预算则又增加了2.8%,总预算为20亿4千5百20万,其中包括日常开支费用19亿2千8百50万和建设维修费用1亿1千6百70万。这个巨额数字在全世界包括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法国经济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排行第四,而整个法国只有半个四川大小直接相关。

                     
古典舞与当代舞的共存共荣

      法国是西方古典舞——芭蕾的正宗摇篮,这是举世公认的史实。但其传统舞蹈的博大精深恰好表现在同当代实验舞蹈的初而冲突、继而共存和终而共荣之上,最精彩的例证莫过于这样一个事实:“现代舞之母”——依莎多拉·邓肯的骨灰盒是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这个传统芭蕾的摇篮去隆重安放的!

  造成这种理想结局的根本原因,除了整个人类的进步走到了今天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以外,法兰西民族根深蒂固的“浪漫”精神,自上而下、古往今来的发扬光大,也是不可多得的因素。而从本质上看,这种“浪漫”精神恰好是“实验”艺术的内核所在,因为所谓“浪漫”,就是为了追求某种理想而毫不顾及最后结果的奋力抗争,就像“浪漫”时期的芭蕾舞剧,赞颂的都是那些为了追求过于理想化的爱情,而义无返顾地陷入毫不现实的“仙凡之恋”一样;更像“当代”时期的各类实验派编导,为了探求未知世界的无穷奥秘,而一往无前地跳进那些可能辛苦一生,也与鲜花美酒掌声无缘的作品一样。

  法国的奇迹就在于自上而下、古往今来对这种“浪漫”的“实验”精神及其作品的高度认同和真正支持,尤其是历届政府对古典和当代艺术的高投入,使得其它西方发达国家都望尘莫及。在这种长期稳定的舞蹈政策和优厚待遇保护下,法国不但保持甚至发扬光大了本属自己的芭蕾艺术,更在学习和吸收德国和美国现代舞并化为己有的过程中,在不断“创新”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从而使得法国在现代舞和当代舞方面从输入国的地位,逐步步入了输出国的行列——还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法国古典与当代舞蹈团不仅正以空前的规模巡演五大洲,而且已吸引了不少海外学子前去学习这两大类别的舞蹈。

  在丰富多采的剧场中,法国观众在对传统芭蕾司空见惯之后,又已习惯了各种希奇古怪的实验舞蹈,不仅对各种生僻、怪异,令人一时不解的东西兴趣盎然,而且对各种实验性的、内容较重的新作品也愿意认真解读。即使需要弄“懂”什么,他们也不要求创作者在演出前或节目单上作过多的解释。对有些离谱太远的作品,他们不会求全责备,全当是“言论自由”的结果而一笑了之。

  法国当代舞深受其先锋派戏剧的影响,因此,带有强烈而自觉的戏剧性,注重整体的舞台形象,热衷布景、服装、灯光设计等非舞蹈的装饰,强调舞台景观中那种人为的,常属超现实的本质,因此,舞者们常常偏爱于成为整个舞台作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舞者的自身线条、动作质感、思想感情等等。在审美上来说,法国舞蹈对观众的期待更加宽泛,更加诗意,更加朦胧,而非具体的情节或细节。这些特征则完全不同于英国和美国的当代舞作品。                                                                                                                                            
                          
普蕾罗卡舞蹈团

法国当代舞90年代以来的代表人物和团体中,最具国际影响者莫过于安格林·普蕾罗卡及其舞蹈团了。

       安格林·普蕾罗卡1957年元月9日,安格林·普蕾罗卡出生于法国的叙西昂布里一个阿尔巴尼亚裔家庭,先后学过芭蕾和现代舞,20世纪的80年代初赴纽约,向因合理运用中国哲学经典《易经》而独树一帜的默斯·堪宁汉等美国现代舞名师学习,回国后于1984年创建了自己的舞蹈团。翌年3月,他的处女作一问世便是个开门红,在以《明日芭蕾》为主题的法国巴尼奥莱国际舞蹈比赛上获法国文化部大奖;此后又两获大奖,并因此获奖学金赴日本研究能乐。1990年,他编导了当代风格的大型芭蕾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同年和1993年又创作了中型芭蕾舞剧《婚礼》、《炫耀》和《玫瑰花魂》,一道冠之以《向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致敬》的系列性标题,并因首开重编20世纪现代芭蕾经典之先河而引起全球瞩目。

  多年来,他先后为自己的舞团创作了《黑市》、《致我们的英雄》、《苦涩的美国》、《世界的表皮》、《不娶美杜莎的人》等等;与此同时,他还先后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和巴伐利亚州立芭蕾舞团编导了《公园》、《天使报喜》和《火鸟》,并为巴黎歌剧院导演了《卡萨诺瓦》。1997年,他应邀为纽约市芭蕾舞团建团50周年大庆,创作了《幻想曲》,1999年则被任命为柏林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艺术顾问。

          不过,所有作品中,当数《婚礼》的冲击力最强,因而反响也最强。

  俄罗斯原版的《婚礼》由芭蕾女编导家布罗尼斯拉瓦·尼金斯卡创作,首演时间是1923年。它不象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繁文缛节、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世俗婚礼,而是迸发出某种高度抽象化和仪式化了的庄严肃穆,甚至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氛。但贯穿整个舞蹈中的人际关系是协调有序的,而没有烦躁不安的情绪在滚动,一切都在一丝不苟、有条不紊、例行公事般地进行着。

  普蕾罗卡的版本在动作基调上显然不仅同原作,而且也同他的《玫瑰花魂》形成了极强的反差:他一反柔情蜜意的浪漫情怀,而为自己的《婚礼》设计了五种视觉对象——新郎们、新娘们、高度大于真人的布偶新娘、粗陋笨重的长板凳和高高墙壁上挖出的窗户,后者一直发射着刺骨的青光。普蕾罗卡编排的动作无论男女都充满了粗野、狂暴甚至急不可待的性欲冲动和戏剧张力,尽管舞蹈中显然没有任何情节的线索,尤其是新郎们的动作中简直是压满了一触即发的炸药,或是父系社会以来男人养成的乖张毛病,或是男性们在家庭、社会乃至性别战争的种种压力下不堪负重时的咆哮。这些男性的暴力行为对于男舞者来说或许是痛快淋漓的,但从西装革履的道貌岸然之下奔泻而出,却构成了巨大的自嘲,令男性观众心痛,使女性观众神伤。而女性们则个个都像那些被扔来抛去的布偶新娘一样面部表情呆滞,动作始终处在被动之中,一幅被奴役的可怜模样。

  就在这种男性绝对主动和女性完全被动的关系对比之中,观众不仅看到了编导家的造舞方法,而且嗅到了原始部族抢亲的习俗和斯拉夫民间舞的味道。找到这种动作主题,一定得归功于斯特拉文斯基的绝妙音乐,包括来自80人大型合唱队和庞大的打击乐队的轰鸣造成的震撼感,因为普蕾罗卡的编舞显然是与音乐的情调和主题严格同步的。而在这种震撼感和暴力动作所营造的气氛中,原本中性的长板凳和高墙窗发生了质变:两样东西合一,构筑起了一座阴森可怖的监狱。这或许是对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隐喻性讽刺和抨击?我们可以自由想象和体验。但要真正理解普蕾罗卡的当代芭蕾《婚礼》,莫过于先思量一下地中海(他的祖国阿尔巴尼亚地处地中海北岸)沿岸的婚姻观了——“所谓婚礼,就是为不合法的强暴举行的合法仪式”。

  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评论界对普蕾罗卡的这三部作品均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称他听懂了作曲家们的音乐内涵,并为俄罗斯原版的芭蕾“注入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命的冲动”。1996年,他率团来京公演了这套题为《向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致敬》的三部曲,引起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

          同年,普蕾罗卡率团进驻了普罗旺斯地区的艾克斯,因为该团被命名为当地国立舞蹈中心的常驻舞团。1998年,他因成就卓越而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骑士勋章。


[ 本帖最后由 蒂芬妮 于 2008-9-21 14:1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15: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谢谢美文。
除了肢体的舞蹈之美,我还觉得需要补修很多文化的知识。没有文化,就谈不上理和品位,舞蹈就谈不上动人。希望大家以后也多发些美文哦。
发表于 2008-9-21 20: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有图,有文字说明,楼主真是费心了。
发表于 2008-9-22 12: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蕾罗卡舞蹈团 我还是头一次听到,谢谢楼主的介绍帮我扫盲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