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好一个好鼓灯》编导手记 林云

2
回复
930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3 20: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崔兴亮 于 2012-4-9 09:15 编辑

(一) 蓄谋已久与功德无量
    拍摄一部关于安徽花鼓灯的纪录片是我多年来的夙愿。我在安徽蚌埠当过兵,游泳横渡过淮河,对那里有感情,对花鼓灯也有所了解。

    在淮河中上游一带流行的花鼓灯是一个古老、成熟、十分完美的民间歌舞艺术,可以说是我们汉族民间歌舞中的精华。但它太具地域色彩。在全国,其它地区对花鼓灯了解不多,许多人认为花鼓灯就是名气挺大的凤阳花鼓,甚至有人认为湖南花鼓戏与花鼓灯有某种联系,其实,那都是因为不了解花鼓灯而产生的误解。多年来,虽然花鼓灯一直在淮上地区搞得挺红火,但都是自娱自乐,对外宣传不够,至今还没有全面介绍花鼓灯的纪录片播出。前些年,我也曾找过当地市电视台,希望合作拍摄此片,但因为拍这部片子点多面广,不好把握,所以协商未果。有时想想,当地人都没心思拍这花鼓灯,我还整个什么劲?所以挺灰心的,但还是先行采访了一些地区。

    在怀远县采访时,原县文化馆馆长葛土静抱病接受采访,第一句话着实吓我一跳,他说:“老林,你做的这个事是个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儿。”葛老师退休多年了,至少比我大十多岁,称我为“老林”,让我“受宠若惊”。关于“功德无量”他给我做了解释说:“如今老一辈著名的花鼓灯老艺人都八九十岁,如果再晚两年就都不在了。如:‘小金莲冯国佩’94岁,‘小白鞋郑九如’87岁、‘一条线陈敬芝’88岁、‘一条绳王传仙’87岁……这些人都是各地各流派花鼓灯的代表人物,及时留下他们的影像、讲述他们的经历和人生故事,是对行将逝去的一代风流人物的拯救。以前没人做这件事儿,你现在来拍这样的片子,具有史料价值。”

    葛老一番话让我感动加震撼,心想:我来拍吧,以前在淮河边当过兵,现在就让我来保卫淮河的民间文化吧。

    (二) 打擂与竞争

    花鼓灯是一项包括歌、舞、乐、锣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各地灯班子都有自己的大明星。几个灯班子要凑到一起,就免不了要比试打擂,看谁的观众围的多就算赢。当地人称其为“抵灯”,意思是两头牛互相顶牛。

    早在1933年凤台县尚堂集有过一回大规模的“抵灯”大会,集上两家大户人家,请来周围各县数十个灯班,数百演员,没日没夜的抵了四天,才见分晓。

    2006年11月在凤台举办的第七届安徽花鼓灯会也是抵灯的盛会,凤台县作为举办地成为最大赢家。

    花鼓灯班历来有竞争传统。为此,演员们苦练技艺,在表演中还有许多高难的杂技动作,十分精彩。除此之外,老艺人起艺名也存在竞争。凤台县老艺人陈敬芝的艺名叫“一条线”,有人自己起艺名为“双条线”。颍上县老艺人王传仙起艺名叫“一条绳”,号称我能跳能唱,比你“一条线”粗,干住你的“一条线”。于是又有人起艺名“一条根”又粗又硬。

    此外,还有以花起艺名的。如“白牡丹”、“小金花”,于是有人称自己为“万朵花”。淮南的老艺人想了想,如何盖住“万朵花”呢?于是他起名叫“一阵雾”,大雾遮住“万朵花”。可惜在第七届花鼓灯会表演时“一阵雾”王考千,由于年岁太大(87岁),在舞扇子时,没拿住扇子,掉了,“一阵雾”没盖住,下场后难免有些郁闷。

    其它还有起名“盖淝河”、“盖三江”、“盖九江”的,一个比一个气魄大。

    还有起名“小白菜”、“甜萝卜”的,号称自己嗓音甜脆,于是有人起名“小白刀”把那些瓜果全切了。

    也有人根据自己的表演特点和穿戴起艺名的,如“小金莲”、“小白鞋”、“小红鞋”等等。

    他们的表现和身世,你看了这部五集的纪录片就知道了。

    编导:林云





















发表于 2008-7-3 2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兴亮 于 2012-4-9 09:15 编辑

原来如此




















发表于 2008-7-4 09: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花鼓灯被选中参加奥运会开幕式了,金导也参加导演组了.这是安徽的大喜事.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