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好一个花鼓灯》第二集 千里长淮一条线

4
回复
1223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30 23: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崔兴亮 于 2012-4-9 09:15 编辑






淮河风光
淮河之滨的凤台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被称为“淮上明珠”。

这里也是一个花鼓灯之乡。


尚塘集,是凤台县里一个十分偏远的集镇,这个如今看上去十分冷清的小镇,在1933年曾爆发过一场轰动淮河流域的花鼓灯打擂抵灯大会。

【同期】

陈魁,原凤台推剧团团长。


这是由灯迷的两个大户人家搞起来的,一户大户人家叫孙老八,他请的灯头是潘金德,艺名叫潘金莲,另一户大户人叫樊浩云,他请的班子是宋庭香。

这两个灯班子当时在尚堂集村头相距不到50米的地方分别扎下场子,开始演起来,吸引了十里八村的观众,围观的很多,因为玩灯,谁的观众人多算谁胜,这就是我们当时凤台讲的叫“抵灯”。灯会越玩越大,头一天没见输赢,这一看两班的灯主急了,孙老八就叫人骑马到怀远去请人,樊浩云这班子就到颍上去请。

【文稿】

接到请贴,各路灯班星夜兼程,赶到尚堂集,小小的尚堂集汇集了四十个灯班子,400多位各县灯友。

今年八十八岁的花鼓灯老艺人陈敬芝,是那场抵灯大会仅存的见证人。

【同期】

陈敬芝(花鼓灯老艺人  艺名一条线  88岁)


我也在那儿玩灯,还有比我岁数大些,玩的好些,你像什么潘金莲,一台花,万朵花,月月红,他们来的时候都顶起来,就想招群众。抵了三天没分胜败,究竟哪一方班子败了?没有胜败。然后他们还去请人,请多少班子来。多远的观众都来了,几十里路的观众都来看灯。人海人山。


【文稿】

尚堂抵灯大会进行了三天三夜,直演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同期】

陈魁(原凤台推剧团团长)

到了第四天,两边灯班子、玩友人困马乏,观众也人困马乏,宋庭香一想这也不是个事,他带了一班玩友,顶上三节杠,两节杠跑到潘金德灯场子前面,并且绕场一周,并且大声呼喊,你们灯友们都看看,宋庭香这边灯班子又来人了,樊浩云又请了红角了,请了有“赛貂蝉、白菊花、草上飞。都过这边看呐。”他这一喊,观众呼啦一下跑到宋庭香灯场这边来了,潘金德那边灯场,观众人所剩无几了,只能罢场收灯,宋庭香这边大获全胜。

【文稿】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尚堂集里已无人记得当年那场盛况空前的花鼓灯会。往事如烟,渐行渐远。然而花鼓灯的锣鼓声却一直在淮河两岸绵延不绝。


硖山口
离县城不远的硖山口,河岸两边双峰对峙,一块巨石分风劈流,插入河中,形成一道关口,是淮河第一险要。

这里曾是古代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一千六百年前,东晋和前秦曾在这里扎下营盘,随后爆发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此役凭借以弱胜强名垂史册。

公元2006年,一场规模盛大的全省花鼓灯会在凤台县城举行,这次灯会又一次轰动了江淮大地。承办这次灯会的是凤台县人民政府。

【同期】

姚多咏(凤台县县长)


凤台为什么举办全省第七届花鼓灯会,因为我们凤台是我们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花鼓灯之乡,也是我们整个沿淮地区花鼓灯艺术陈氏流派的花鼓灯发源地,花鼓灯艺术在我们凤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同期】

陈魁(原凤台县推剧团团长)

我们凤台县是花鼓灯圣地,像中部桂集出了著名花鼓灯艺人田振起,宋庭香,王集陈巷子出了陈敬芝老先生一条线,像刘集,潘集,姚家湾,这都是我们凤台县有名的灯窝子。

【文稿】


陈敬芝表演
在这次花鼓灯会的开幕式上,被称为千里淮河一条线的凤台花鼓灯老艺人陈敬芝以88岁高龄登台亮相,全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一条线陈敬芝无疑是凤台花鼓灯的代表人物,他的舞蹈风格也成为凤台花鼓灯流派的特征,那么陈敬芝是怎样成为一个受人爱戴的花鼓灯艺人呢。


陈敬芝出生在凤台县陈巷子村一个农民家庭,那里也是个灯窝子,现在它被命名为“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村里人人都喜欢花鼓灯,村里至今也经常举行灯会,乡亲们头系白毛巾,敲起锣鼓,灯友情不自尽下场子扭起来,这位黑脸大汉虽五大三粗、虎背熊腰,但扮起兰花依然风摆杨柳、摇曳多姿。

他们那原生态的灯歌也唱得气壮山河。

【同期】

小小鲤鱼,红着腮,上江游到下江来

上江吃的是灵芝草,下江我吃的是老鹿胎

不图玩灯我何必这里来

【文稿】

陈敬之在家乡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玩花鼓灯。

【同期】

陈敬芝(花鼓灯艺人,艺名一条线88岁)


我13岁就跳花鼓灯了,家里那边有沟坎,沟根前有树,就上到树上向下跳,栽下去也不痛,就这样去练,所以过去有点功力。我就演腊花,我包头,那时候简单朴素,就头顶一朵布花,这勒上一条勒子,这带上一串明珠,叫遮脸羞,简单,脚上呢,就挂的三寸金莲,垫子叫三寸金莲,大脚人家不愿意看。忙了就去做农活,没事了就去玩花鼓灯,春节就去赶庙会。哪里有庙会,就到哪里去。人家都带几个钱,买几个馍带着,就这样,人家也没任何招待。

【文稿】

由于陈敬芝聪明伶俐,加上勤学苦练,很快在凤台县出了名,他和凤台的另一名著名老艺人宋瞎子宋庭香搭挡演出花鼓灯,红透了凤台县淮河两岸。

【同期】

陈魁(原凤台县推剧团团长)


陈老师舞姿非常优美,他舞起来,身上的每块肌肉都能动。就像提线木偶一样,所以人们称他叫一条线。他年青的时候,还有个艺名叫小蜜蜂,因为他唱的好,当时群众流传,听了小蜜蜂,无被管过冬,看了一条线,三天不吃饭,一条线一走栽倒九十九,回头一看,起来一半。

【文稿】

那时候他演出去到哪,群众就追到哪,据说有三位老人更是追星族,他们三人年龄加起来共有270岁。

【同期】

陈魁(原凤台县推剧团团长)

我小的时候,上小学的时候,那时陈敬芝老先生,当时我们光知道“一条线”来了,当时不吃饭都围去看,当时学校里把桌椅凳子都搬出去看了。桌子留搭台,凳子留看灯,等到“一条线”一来,观众围多了一挤,甚至把凳子都踩坏了

【文稿】

当年凤台著名花鼓灯艺人还有田小银子田振起、猫春李兆叶、盖九江詹乐亭及朱冠香等人。这些人的表演形成了安徽花鼓灯的三大流派之一的凤台流派。

如今凤台老一辈的花鼓灯艺人大都已经去世,陈敬芝的表演风格便影响并形成了凤台流派花鼓灯的主要特点。

高倩曾师从于陈敬芝等花鼓灯老艺人,并对花鼓灯艺术有深入研究。

【同期】

高倩  花鼓灯艺术专家


陈老师他的表演特点,他比较温柔,他这个老师性格就比较内向,所以,他表演出兰花的特点,就比较含蓄、比较温和。



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舞门网观点。
本站网友 花鼓灯 于2007-11-12 22:26:00发表评论:
《中国花鼓灯艺术》作者谢克林

花鼓灯有歌有舞,有小戏,还有丰富的锣鼓演奏,或者说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民间歌舞,花鼓灯的出现把中国汉族的民间歌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稿】


鼓架子
传统花鼓灯表演有自己的程式和套路,在花鼓灯演出中男角被称为“鼓架子”,他手中的道具是这种岔伞,所以他又被叫做伞把子。女角被称做兰花,也叫腊花。手里总是拿着一条手绢和一把扇子。

开场的集体舞被称做“大花场”。

表演时他们在拿伞岔的鼓架子指挥下,按照传统的队形:三角铃、蛇吐信、龙摆尾等边跑边跳。

这种男女两人的表演叫小花场,这是带有情节的小花场,《抢扇子》这也是花鼓灯中最精彩的部分。

鼓架子不时表演一些翻筋头等高难动作。花鼓灯表演时一直有锣鼓班子伴奏,气氛热烈欢腾。

最后是以集体舞作为收场。

【文稿】

当年中央新影拍摄这段十几分钟的花鼓灯表演,费时三天才完成。

【同期】石金礼(石猴子)


拍电影拍了三天,怎么三天呢?是武猴子叫武佩选,武猴子他就神神经经,你说他愣不愣,他就愣,他干一场错一场,后来讲,你不要哭了,你再哭,再弄错了,这片子费钱啦,叫你赔不起,给他吓的又哭了,结果拍了三天,拍电影还给钱呢,一天还给五块钱一样的。

【文稿】

居住在凤台县农村的花鼓灯老艺人朱冠香,当年也曾进京参加过演出。

【同期】

凤台县花鼓灯老艺人朱冠香



1953年到北京去汇演,和省里他们一同去的有:詹乐亭、李兆叶、气死猴、常和龙到怀仁堂演出,台下有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我们都很高兴。


【文稿】

当年进京演出,并曾见过中央领导人的冯国佩,却记住了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一句重要的话。

【同期】

花鼓灯老艺人冯国佩,(艺名“小金莲”)94岁

第二天总理开会,跟陈毅他俩个在台上开会,总理讲,昨天晚上的花鼓灯是东方芭蕾,那时我们玩灯还踩衬子呢,看着那舞蹈和戴爱莲不一样的,他说是东方芭蕾。”我在底下坐着,高兴得拍拍手,这可是我亲自听到的。

【文稿】

芭蕾舞源于西方宫廷舞,演员是以足尖蹬地为特点,舞姿优美轻盈。

过去中国封建社会妇女裹小脚,穿小脚鞋。


这是花鼓灯表演中饰兰花的演员穿的舞蹈鞋。

解放前在花鼓灯表演中,都是由男扮女装,饰演兰花。男演员要穿上这种特制的舞蹈鞋表演兰花的舞蹈,由于鞋小,脚的大部分踩在鞋后面伸出的木板上,俗称“踩衬子”、或“挂垫子”。如果摒弃它封建陋习的因素,穿上这种鞋跳舞有相当大的难度。舞蹈时只能用前脚掌蹬地,与西方芭蕾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冯国佩曾是此中高手,现在掌握这种舞蹈技艺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

【同期】

花鼓灯老艺人冯国佩,(艺名“小金莲”)94岁


过去踩衬子,那衬子不是小脚吗,那会儿叫我不是叫小金莲吗,起个名字都叫我小金莲,后来我就改革了把衬子去掉了,大脚片子,那时候女的不能玩,后来女的就是女的,男的就是男的。

【文稿】

解放前玩花鼓灯的都是男性,但在1953年冯国佩进京演出时,已有女演员参加,并且不再踩衬子。从此开创了男女同台表演花鼓灯的先例。

但与之不同的是凤阳花鼓,安徽的凤阳花鼓一直由女性表演。

【同期】

娄楼    花鼓灯艺术家



凤阳花鼓与我们安微花鼓灯有很大的区别。


凤阳花鼓它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它不像安徽花鼓灯有歌有舞有乐,花鼓灯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舞艺术,而凤阳花鼓它只是拿了一面小鼓两根鼓条,以说唱形式为主。

它是解放前很多人拿着它乞讨用的,所以到了每家人门口它就敲起来了。因为这个双条像拿筷子一样,所以他们说拿碗拿筷子就可以敲这个花鼓点子。所以凤阳花鼓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说唱,你比如说这面鼓,这个条,打得很简单的点子,有时打鼓边,打一种节奏。

在唱的时候,“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文稿】

用一个碗大的小鼓,加两根长长的筷子,凤阳人把讨饭的技巧玩成了艺术,也算是化腐朽为神奇了。

跳花鼓灯必须有锣鼓班子伴奏,而锣鼓班子也可以单独表演锣鼓乐。

花鼓灯还包括唱灯歌。

【同期】

“栀子开花”

“唱段灯歌献贵宾,你们一路行来多劳累,灯歌一曲洗风尘,淮水涂山寄深情。”

【文稿】

此外,淮河花鼓灯还溶汇了小车灯、狮子灯、龙灯等。

过去花鼓灯要演出时,往往先把红灯挂在演出地点,即灯口。既作了演出预告,又烘托了气氛,夜里也做照明之用。如今灯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是特指花鼓灯这门民间艺术。

花鼓灯在安徽淮河流域,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大家喜欢它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

【同期】

陈魁(原凤台县推剧团团长)


有一回,灯班子到庄上去演出,看灯的人特别多,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看了,等到散场过以后,人都走光了。村上人去打水,再到村里井上一看,水都被喝光了。

【同期】

葛士敬    原怀远县文化馆馆长



我们怀远县有老艺人,他叫廖世标,他的艺名叫“撂不掉”,为什么叫“撂不掉”呢,就是因为每次玩灯,都落不下他,无论你在什么地方玩灯,他都找到灯场上去,所以后来人们就给他起个艺名叫“撂不掉”。


这个人是在文革期间去世了,怀远不少老艺人都亲自到场给他送葬。他们互相议论起来,我们今天就在“撂不掉”的坟头前玩一场灯吧,结果就在他的坟头上玩起了灯。

【文稿】

据说那天“撂不掉”的坟头上直冒青烟,他在天之灵着急呀。

跟“撂不掉”一样,玩花鼓灯的老艺人大多都有自己的艺名。这艺名起得也都很有意思。

【同期】

陈魁(凤台县推剧团团长)

花鼓灯艺人在表演技艺方面等方面争强好胜,就在起艺名都体现出这方面来。

有些以花起名字的,当时有的起的白牡丹、小金花、豌豆花等等。潘集有个艺人叫王考千,想我起个什么名能够压倒你呢,我干脆起个叫“一阵雾”,我就要盖住你,遮住你。

有些艺人他以地名,河流名来起,有的起叫盖淝河,齐集有个艺人起的叫盖三江,硖山口有个艺人叫詹乐亭,他说你起个盖三江,我就起个叫盖九江,把你压倒。

【文稿】

盖九江詹乐亭果然气势不凡,在1953年进京拍摄的电影中,他举第一把岔伞。

【同期】

陈魁(原凤台推剧团团长)

因为我们凤台艺人“一条线”有名,有人起个“双条线”。颍上有个艺人很有名气,叫王传仙,他说你凤台有人叫“一条线”,我就起名叫“一条绳”,比你还粗呢。

【文稿】

当然,谁比谁粗,谁比谁强只能是灯场上见分晓。

花鼓灯大会,历来都有打擂竞技的传统,各路灯班,使出全身解数去表演,当地称这叫抵灯。

【同期】

陈敬芝,花鼓灯艺人,艺名一条线88岁



他俩个灯看谁玩的好,他俩个相遇了,我玩不过你,我去请高手来,他看他行,请多少班子在那里抵呀,哪一班子群众多,哪一班就算赢了。


【文稿】


公元2006年11月,第七届安徽花鼓灯会在淮河边的凤台县举行。全省各地十七支演出队伍,共一千八百多人来到凤台县城。

11月6日花鼓灯在凤凰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淮河之滨的一场花鼓灯大赛拉开了帷幕。

夜晚,在县城里的影剧院演出开始了,各地区代表队都拿出精心排练的节目,一些地区把本地特有的民间艺术也带上了舞台。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台下评委认真观看,衡量着优劣。

【文稿】


一阵雾王考千表演
随着一阵烟雾喷出,“一阵雾”王考千登上舞台,他一手持巾一手拿扇,扮演兰花,八十多岁高龄,身手依然敏捷,但一不留神扇子掉了。做了几个动作后又拾起扇子,一阵雾没盖住,下场后有些郁闷。

台上的演出依然如火如荼。舞台中央的上方悬挂着花鼓灯的标志图案。上面是三个舞蹈的兰花。据说它们分别代表着凤台、怀远、颍上这三个县,和花鼓灯的三大流派,淮河边上这三个相临的县,是安徽花鼓灯的三朵姐妹花,它们共同演绎的花鼓灯成为映红淮河水天之间绚丽的彩霞。





















发表于 2008-6-30 23: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崔兴亮 于 2012-4-9 09:16 编辑

谢谢楼主的精彩解说。




















发表于 2008-7-1 07: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看后长知识,更了解了花鼓灯的历史,真好。
发表于 2008-7-1 08: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娄楼-花鼓灯艺术家,她有好几个作品我都收藏了。
发表于 2008-7-2 22: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对花鼓灯的厚爱和对楼老师作品的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