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好一个花鼓灯》 第一集 淮上花鼓灯红胜火

0
回复
1067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30 22: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崔兴亮 于 2012-4-9 09:16 编辑

【文稿】

1953年4月,由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民间歌舞汇演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次汇演集中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艺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民间歌舞艺术盛会。


1953年中央新影拍摄的纪录片《花鼓灯》职员表
会后中央新影选取了其中一些优秀的表演节目,拍摄成一部长纪录片,片中收录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和汉族地区流行的民间歌舞艺术。许多民间歌舞是 第一次搬上荧幕,呈现在观众面前。


纪录片中的花鼓灯表演
最后压轴的节目是安徽民间歌舞花鼓灯,它的气氛欢快热烈,队形、套路复杂多变,以及演员的舞蹈,与锣鼓伴奏的默契配合,显示出这是一个相当古老、成熟的民间艺术。

【同期】

中国花鼓灯艺术研究室主任 谢克林


花鼓灯是中国汉族民族民间歌舞中最有代表性的歌舞艺术之一,花鼓灯始终伴随着淮河中部地区,或者说淮河中上游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抒发自己感情,表达自己丰收的欢乐,以及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赞美的一种样式。

【文稿】

安徽千里长淮,九曲十八弯

淮河之上曾是白帆点点,

两岸更是阡陌纵横,当地人常说的是“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那是一片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是一片欢腾的歌舞之乡。

淮河流域蕴育并流行着一种优美欢快、热烈奔放的民间歌舞——花鼓灯。

“锣鼓一响,脚底板发痒”。跳花鼓灯是这里所有人的爱好,花鼓灯会往往成为一场不分男女老幼,如痴如醉的狂欢。

【同期】

冯双白 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


在很多场合,我看见安徽花鼓灯只要一出现,人们的情绪就像火焰一样被点燃,表演者会让自己激情的表演让整个空间都燃烧起来。

【文稿】

2006年底,我们乘车来到淮河之滨最大的城市蚌埠,带着1953年拍摄的电影资料,寻访到了当年参加演出、拍摄的花鼓灯老艺人石金礼。

【同期】

石金礼,艺名“石猴子”


“那里是你,这是我。”


【文稿】

五十多年过去,影片中那些生龙活虎的汉子,如今不是作古就是成了耄耋老人,

【同期】

石金礼,艺名“石猴子”

“这台节目有我,看那架子像。”

“看这个动作,连走路都有点像,我看味道像我。”

“就是你,不要味道像你”

“唉”

【文稿】

一声叹息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能进京演出并拍成电影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至今怀远的灯班子仍对当年前辈的辉煌引以为荣。

【同期】

花鼓灯老艺人——梅其柱


岔伞一举出彩云,1953年俺怀远县玩灯玩到北京城,打鼓的他本是常春利,俺怀远还去了不少老艺人,冯国佩、小玉林、鉏小水子、常和龙、小花场、抢板凳、中南海、天安门,俺还见过国家的领导人,自从盘古到如今,俺祖辈都是个老农民,要不是解放翻了身,万岁爷的茅厕哪能有俺玩的粪(份)

【文稿】

其实花鼓灯玩到京城的朝廷上过去也曾经有过,这得从花鼓灯的历史讲起。

据凤台县修编的县志记载

“花鼓灯,又名红灯,故事灯,历史悠久,从宋朝起就有了花鼓灯。主要流行在凤台,怀远,颍上一带,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舞蹈。”

如确定如《县志》所述是宋朝的话,应是北宋那段相对安定的时期,那时位于河南开封的汴京城里,市井繁华歌舞升平,尤其是元宵灯会,更是歌舞百戏,乐声嘈杂十余里。

当时并无花鼓灯的记载,但有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被称为“合生。”可视为如今花鼓灯的雏形。

舞蹈演员出身的资深学者资华筠对花鼓灯有深入研究。

【同期】

资华荺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博导。


花鼓灯有唐末宋代的文化特点,它是宫廷文化衰落,散落到民间以后,有一个相对的繁荣。同时这一时间它出现了勾栏瓦舍,民间艺术剧场化、职业化。我认为,花鼓灯更具有宋文化的艺术特点。

【文稿】

汴梁城下有惠济河、涡河与安徽怀远县一水相同,于是汴梁城里头的新鲜玩意就顺流南下,流传到淮河流域,花鼓灯应运而生。

后来,神州大地几经改朝换代,花鼓灯也随之时隐时现,直到明朝才又在淮河一带流行起来。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和他那一班开国功臣尽是淮河两岸的乡党。

现有古时流传的花鼓灯唱词为证

【同期】

怀远县花鼓灯艺人,常谦得(艺名常瘪子)

人人都说玩灯孬,我这把玩灯表一遭

永乐皇帝当灯头,三宫六院把头包

四大朝臣把锣鼓敲,皇太子挎鼓可不算孬

【文稿】

这就是说,打明朝时,花鼓灯就玩到了万岁爷的朝廷上,明朝灭亡,花鼓灯冷寂了一段,清末民初时,又兴盛起来,并在不断发展中完善,形成了极具地域色彩的民间歌舞艺术。

花鼓灯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过去由于落后和封闭

人们并不了解这门极具淮河流域文化特点的歌舞艺术

花鼓灯为全国人民所知,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解放后五十年代初开始了治理淮河的浩大工程,千千万万的淮河儿女聚集在治淮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工作。

安徽花鼓灯泰斗94岁的老艺人冯国佩,当年就把花鼓灯玩到了治淮工地,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同期】

冯国佩讲述


我当乡长治淮。治淮中队长,一下子当模范了。我俩个挑战,在二马路上搭台子。我玩花鼓灯好呢!里头有旗子、锣鼓,后面有花轿、旱船。中央歌舞团的陆振亭,文化部的袁春,两个人在二马路上讲,这个人干什么?噢,花鼓灯有名的,怪不得他排这样的。

【文稿】

后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闻讯来到治淮工地,专门拍摄了元宵佳节灯会上淮河儿女跳花鼓灯的片段,使花鼓灯第一次搬上电影,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1953年四月,花鼓灯有幸被新影厂选中拍摄了全套完整的花鼓灯表演。人们才观赏到全套、完整的花鼓灯表演。

【同期】


【同期】

陈魁(原凤台推剧团团长)

他在表演方面非常有特点,有几个步法。一个是颤颠步,一个颤抖步,一个云颤步。颤、颠、抖是他动作的一个特点,他的肩部腰肌肉都抖动。

【文稿】

颤与抖突显着陈敬芝表演动作的轻盈与灵动,他表演起来如脚底春风、花枝乱颤,别具一格的颤、颠、抖已成为凤台陈氏流派花鼓灯表演动作的主要特点。

【同期】

高倩

他的扇花特别灵活,他做起扇花来就像彩蝶纷飞一样,他可以利用扇花表现各种各样的动作表示劳动啊,表示生活。

【同期】

陈敬芝


你看这个叫做里绕扇,一调过来叫做外绕扇,这个叫揉扇。揉扇、别扇,这叫水中留影。鹭鸶拿鱼。这叫鹭鸶拿鱼往水里看。


【文稿】

陈敬芝的生活经历却不象扇花那样绚丽多彩,他也有过失意甚至是凶险。

【同期】

高倩

陈老师有一次去演花鼓灯,他唱花鼓灯歌,唱词中有一句,唱抗日的花鼓灯歌有一句叫“朱毛二路陕西拦”,就是朱德、毛泽东他们带八路军在陕西那边拦住日军。后来唱了以后,就被国民党军官听到了。把陈老师抓了起来关了几天。后来群众自发组织了几百人,把陈老师保出来了。

【文稿】

经历过这次磨难,陈敬芝更加不满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他向往光明,并主动为地下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同期】

高倩


陈老师告诉我,他有一次在农村演出,这一带我们解放前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他们叫“互助会”,跟陈老师他们经常有联系,有一回要端国民党的一个炮楼一个碉堡,就让他们去演花鼓灯,就在炮楼旁边的那个空地里演。演了以后,四乡八村的老百姓都去看,连碉堡里边国民党兵也去看去了,站岗的也不站了,都去看去了,结果这边热火朝天的演花鼓灯,那边我们的“互助会:地下组织就把这个炮楼给端了。

【文稿】

解放后陈敬芝一直在凤台县城里的文艺团体里工作,演出并传习花鼓灯艺术。这天老友朱冠香来他家串门,两人谈起1953年进京演出那段往事。当年陈敬芝是凤台县负责找进京演员的召集人。

【同期】

陈敬芝

1953年腊月,北京来人看花鼓灯的状况。什么样的?看过以后,大家介绍我们县哪一个、哪一个,叫我点名去找。第一次是我下着雪,跑到桂集田家大树,找田振启。我去他正在桂集挎着篮子卖瓜子。我对他讲的。我把他找来了。第二个找的他。第三个找的詹乐亭盖九江,过年以后就到省里去了,就到了安徽省,到了合肥,在那过了一段,停了几天以后,这几天过去以后,一挂列车都到上海去了。

【文稿】

陈敬之他们经过合肥的初选以后,乘火车到了上海,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同期】

陈敬芝

到上海先是六省一市的汇演,六省一市汇演也有这里的那里的汇演结束了,就要转入北京,转入北京,开好会了,一个人发一套人民服。

当天晚上我不知道,都发人民服,没有我的,我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会人还是叫我挑的呢,又不叫我跳了,交给旁人了,交给李兆叶了。然后他们每人发一套衣服欢天喜地的。

【文稿】


1953年拍摄的纪录电影《花鼓灯》
1953年陈敬芝未能去北京参加演出,成为他终身的遗憾。当他看到当年拍摄的电影资料时,更勾起了他伤感的回忆。

【同期】


陈敬芝(右)和朱冠香(左)
陈敬芝

不上北京的原因不就是成分不好吗,身上“不干净“的不能见毛主席

朱冠香

他地主成分,那会儿不是讲“成分论”吗。

记者

不去北京心里很难受吧?

陈敬芝

那事太狠了,上海发衣服,隔天就走了,我一夜没有睡。

陈敬芝

我一直哭了一夜。

【文稿】

在记忆中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从此,陈敬之买衣穿衣只穿那套被称为“人民服”的蓝布服装,五十多年来不曾改变。他想证明自己是人民中的一员。

陈敬之一直在外地和家乡演出并教授花鼓灯。为花鼓灯艺术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优良品德和高超技艺,赢得了人民对他的热爱和尊重。

【同期】

马宏(花鼓灯艺校学员)


我最崇拜的老艺人就是一条线陈敬之。

【文稿】


在安徽花鼓灯艺术学校,有很多像马宏一样的小学员在学习花鼓灯。训练有时是艰苦的,他们一边学习文化课,一边学习花鼓灯,学习生活很充实。

在学校的一旁,新的教学大楼已经拨地而起,蓝图已经展开,一座全省最大的花鼓灯艺校即将落成。


凤台县还有一个安微省花鼓灯艺术团,它是由县艺术团升格而成的,这里的花鼓灯专业演员年青而富有朝气,他们在保留传统花鼓灯特点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改进与发展,以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安徽花鼓灯艺术团赴国外演出
艺术团还曾到国外进行演出,为祖国为家乡赢得了赞誉,在第七届灯会上艺术团的《伞头花场》等节目亮相舞台,成为获奖的热门节目。

在凤台花鼓灯中除了灯班表演歌舞外,更多的是锣鼓班子,离凤台县城不远的谢郢村的锣鼓班子,由当地农民组成,他们的表演极具凤台特点。

凤台花鼓灯以锣为主,鼓点子跟着铜锣起,这是凤台与其它地区锣鼓的区别,锣鼓手都是代代相传,十八番段落的节奏早已烂熟于心,所以他们可以背过身来。各打各的,锣鼓点子,复杂多变,又无人指挥,但总谱节奏依然不乱。每位灯友专心敲打,动作规整,却也符合凤台花鼓灯动作幅度小而灵的特点。

【文稿】

花鼓灯植根于凤台县的人民群众,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

刘集乡的任永杰是个灯迷,甭管干啥总要唱现编的灯歌。

【同期】

任永杰(刘集乡农民)


这豆芽子不算孬,天天生产还够销

每天都卖好几缸,一百的票子俺兜揣下好几张

【文稿】

任大叔每天走街串巷边买边唱,总能招来许多顾客。

【同期】

任永杰(刘集乡农民)

买我的豆芽子,你不要怕来,俺给你的是批发价,这豆芽子不过费点油和盐,总共不过块把钱,你看这豆芽怎么样,今天产品不够销,买豆芽子的真不少,豆芽子也不孬,看起来今天产品不够销。五毛钱我给你一大包。俺卖豆芽本事好,手上带的有电脑,我一抓就知道有多少了。

【文稿】

任大叔卖完豆芽回到家中,余兴不减,又在院里扭了起来,

【同期】

任永杰(刘集乡农民)

这又是唱又是扭,今天要好好露一手

【文稿】

庄稼丰收,农民们心里高兴,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叫上一班同村的灯友,找个空场就扭起来。


小车灯
花鼓灯,小车灯,旱船灯,玩就玩个尽兴,这就是植根于民间的凤台花鼓灯。

2006年11月8日夜,是第七届花鼓灯会的凤台县专场。重头戏是陈敬芝创意并演出的《千里长淮一条线》。88发的陈敬芝以完美的演出获得观众们的热烈欢迎。七十多年前在尚堂抵灯大会上,陈敬芝和宋廷香一方取胜,这次灯会他的表演还能胜出


[ 本帖最后由 崔兴亮 于 2008-7-1 13:57 编辑 ]




















参与人数 1活跃度 +20 收起 理由
luyiyuanhua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活跃度 +2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