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清明上河图》

2
回复
693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5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出现在宋代的开封,那是宋代开封人历史上的伟大文化贡献;大型歌舞剧《清明上河图》出现在今天的开封,那是当代开封人正在努力着的对今天的伟大文化贡献。
  (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原主任、文艺评论家 赵国政)
  
  <B>上篇
  一部歌舞剧,甫一亮相就受到观众与社会的极大关注,这在我市的历史上还是不多的</B>
  11月19日,伴随着市委、市政府总结、表彰大会的隆重召开,由我市倾力打造的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清》剧),也在完成了它在郑州、开封两地的演出任务后,以一个漂亮的转身,作别观众,为将来能走更远的路,登更高的舞台,拓展更大的空间,求得更大的发展进行新的运筹。但是,尽管它已由台前转入幕后,由它掀起的冲击波却并未烟尘散劲戛然止息。相反,无论是邂逅于街头或相聚于佳宴,它都是一些人避不开、挥不去、喜闻乐道的一个话题。在相关部门为其组织召开的一些座谈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也一改往日的矜持,争先恐后,议论风生,竞相发言。常常是日已过午或夜幕低垂,还意犹未劲情犹未已,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一位曾专程到郑州去看演出的女士也说,很久以来,在那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人面前,我总有一种莫名的自卑,但是在那一刻,当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涌向舞台时,我却蓦地有了一种作为一个开封人的幸福与自豪。
  一台戏,甫一亮相就受到观众与社会的如此关注,这在我市的历史上还是不多的。同时,它还创造了我市戏剧史上的数个第一:第一次把《清明上河图》及其作者张择端以具有故事情节的形式搬上了舞台;第一次以引进的方式组建起了一支阵容庞大、质量上乘的演员队伍;第一次有了一部打上了开封品牌的歌舞剧;第一次由政府慷慨解囊,投入巨资;第一次从剧本开始就受到市党政主要领导同志的亲切过问、密切关注,并一抓到底……如此等等,都是可以上“年鉴”、上“史册”的。
  更为难得的是,不仅我们自己对它看好,在前不久由省委宣传部在郑州为它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上,北京的专家也都对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果说我们自己说好那是因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爱”,还带有某种情感色彩的话,那么这些来自北京的专家的评价则不仅带有一定的权威性,也更具客观性。在谈到对这部剧的第一感觉时,他们甚至不惜用了“惊讶”、“震撼”、“出乎预料”、“非常喜欢”、“一个了不起的创造”等这类情绪色彩颇浓、词意级别很高的话来表述自己不胜欣喜的心情。
  
  <B>它圆了开封几代文化人的一个梦,实现了在这一题材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突破</B>
  能得到来自北京的专家们如此高的评价,想必对亲抓该剧的领导、导演和每一个演职员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宽慰和有力的鼓舞。要知道,这几位与会的专家都是国内文艺圈里“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人物。要叫他们说一个好字,并不那么容易。他们中,有的是中国古典舞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有的是硕果累累的音乐家,有的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文艺评论家;有的通晓中国的舞蹈史、音乐史,有的参加过昔日“样板戏”的音乐创作,有的长期担任中央级艺术院团的领导,有的多次到国外进行过访问、交流或讲学,有很高的艺术眼光。总之,随便说出一个来,都是他所从事的那个行当、那个领域、那个圈子里泰山北斗级的“大腕儿”。正因为此,他们不但有独特的艺术品位,也更有独特的艺术风骨,不从众,不媚俗,不看人脸色说话。要说的话,准确与否姑且勿论,一定是自己心里想说的。
  专家们首先对开封能抓锥清明上河图》这样一个题材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题材是创作的基础,题材选好了这个戏就成功了一半。尤其是著名作曲家、曾担任过中央歌舞剧院副院长的刘廷禹,一再感叹:这是谁的主意?太棒了!这个戏的选材太好了!简直太有眼光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把《清明上河图》艺术地、生动鲜活地以一种“活态”的形式再现出来,一直是开封文化人的一个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新千年的开始,他们曾进行过多次尝试,终因历史留下的资料过于简略而难以有更大的突破。试想,除了一幅画,有关它的作者张择端其人,只有寥寥几十个字,连其生卒年月都不详,怎么去铺排演绎?怎么去结构故事?所以,虽然人人都知道它是个好题材,并屡屡试图去为它做点什么,却一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将《清明上河图》从一幅平面的画变成一部立体的剧,不仅对我们来说是个难题,即使在专家眼里也很棘手。据曾任过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的赵国政说,当初,当他和其他几位相关的专家在北京听河南去的人讲,河南准备下决心搞几个文艺精品工程时,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在选题论证会上,一听说要搞《清明上河图》,就谁都不吭声了。为什么?因为谁都心里没底,谁都不敢贸然表态。正如中国歌舞剧院原院长汪曙云说的:“尽管《清明上河图》名气很大,是我们的国宝,凡是搞艺术的人,只要稍稍留心,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可是要把它艺术地呈现在舞台上,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然而,也许正因为不易,才愈加彰显出其作为一部歌舞剧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贡献。至少,它圆了开封几代文化人的一个梦,实现了在这一题材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突破。没准儿受此启发,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开封文化人能从中颖悟、生发出更多的故事来,迎来一个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源源不断地再创作的春天!
  
  <B>张择端是谁?他既不神秘,也不遥远,不过就是一个说话带着山东口音的开封文化人而已</B>
  实际上,在我看来,这部大型歌舞剧的成功推出其意义还不止这些,它也在感情上进一步拉近了开封人和《清明上河图》的距离。不错,我们都知道《清明上河图》的发祥地、原生地在开封,可是,在此之前,敢问有多少人曾真正理解过它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我们之间有着怎样一种血脉相通、骨肉相连的关系?无非觉得它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幅非比寻常的图画而已。至于张择端,由于史料的欠缺,又没有多少刊于稗官野史可以用来作为谈资的故事,那就更虚幻更隔膜了,甚至想和他亲近都不知从何做起。然而现在不一样了,通过这部剧的上演,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曾经繁华的东京汴梁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宋代市井人物,也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可触可感、可亲可近、可朋可友、可以叫到一起吃酒喝茶、谈书论画、串门聊天的活的张择端。一句话,张择端是谁?他既不神秘,也不遥远,更不虚幻,他不过就是900年前一个挎着伞袋,背着布囊,游学京师,以画为业,说着带有山东口音的开封话,安家于古城某个街巷的开封文化人而已。一如我们今天说着四川话、河北话或带着其他什么地方口音的开封书画家一样。这既是该剧带给我的一个鲜明而强烈的印象,也是它在其他观众中形成的同样一个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因此,文艺评论家赵国政才会发自内心地说:“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出现在宋代的开封,那是宋代开封人历史上的伟大文化贡献;大型歌舞剧《清明上河图》出现在今天的开封,那是当代开封人正在努力着的对今天的伟大文化贡献。”
  
  
  “桃子”已经快要熟了,我们要在这个时候加倍地珍惜它、呵护它,再给它一点阳光和养料,让它真正地长成,长熟,长红。然后再把它拿到“市场”上,让观众分享。万万不可在这关键的时候松劲,以免功亏一篑,造成遗憾。(中央歌舞剧院原副院长、作曲家 刘廷禹等)
  <B>下篇
  俗话说,爱之愈深,责之必切。专家们在充分肯定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对剧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与其说是在“挑刺”,不如说更像面对自己所钟爱的一个孩子,情不自禁地总想多给他一点“奶”吃</B>
  当然,作为一部刚刚搬上舞台的歌舞剧,《清明上河图》也必然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本着极其喜爱、务欲使其成为精品的心情,专家们既肯定了它目前业已达到的艺术高度,也指出了它的不足和下一步的改进意见。
  舞蹈是这部剧中分量很重、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古典舞研究专家、北京舞蹈学院特聘教授、著名唐代舞蹈《踏歌》的编创者孙颖先生就此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说,《清》剧的舞蹈无论是艺术形象的捕捉、舞蹈语言的设计、审美取向的选择,还是它所蕴含的文化韵味,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始终能把人带进一个既有时代感又有历史感的场景中去,北宋兴盛时期那种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的社会风貌也基本展现了出来。但是,作为表现历史的东西,在肢体语言、舞蹈语汇的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考虑向史料、典籍、历史文献中去挖掘、学习一些东西。虽然历史上在这方面留下的东西不是很多,一鳞半爪,也比较散乱,但是,只要用心,还是能找到一些用来作为参照的。特别是宋代的,如果通过整合、吸纳、消化、设计、创新变成自己的一套东西,即只有你这儿有,别处都没有,然后再借助《清》剧这个窗口把它呈现出来,那就不单是你对这个剧的贡献,也是对整个中国舞蹈的贡献。当然,这样做很难。但是既然搞精品就不要怕这个难,只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去突破它,你才能再上一个台阶,使自己得到提升。
  曾参加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20多部舞剧音乐创作的刘廷禹,可以说是见多识广,眼力过人。但看了《清》剧以后,仍然表现出由衷的惊喜。称赞它“基础好,起点高,品位高”,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作为歌舞剧来说,他认为“剧”的成分弱了一些,需要加强。不然就会影响剧目对观众的“拉动”。唱的部分可以从戏曲里面借鉴一些东西。这部剧中有一个“说书人”的角色,非常“打眼打耳朵”。为什么?他说,除了剧中就她一个女中音外,她用的那个豫剧的调式也让人感到非常的亲切,有种震撼力。其他人的唱段里可以适当用点这类元素。在舞蹈方面,现在是大场面、大群舞太多,安静一点的、舒展一点的场面太少。如果适当地加一点独舞,整个听觉和观赏形象马上会不一样。因为在舞蹈里面独舞永远是最重要的。“无论你有多大的舞台,多少个观众,大家的眼睛必然会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汪曙云是我市决定创作《清》剧时最
发表于 2004-12-16 0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错,有机会一一定看看:)
发表于 2004-12-16 0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该天我给你找一下,现场录象,你不就能看了嘛!</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