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舞蹈意境的审美特征和意境
创造的途径
舞蹈意境不仅要达到情景交融,而且要求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能够引发观众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就是说意境不在象内,而在象外,即“境生于象外”。所以,意境是由实境和虚境两个部分构成,虚实相生,乃成意境。所谓实境,就是舞蹈家在作品里具体描绘、直接表现的那些实在的、可视的、有限的“象”,这个象,即象外之象的第一个“象”,是舞蹈家弹精竭虑、反复锤炼,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没有这个象,就引发不出第二个“象”,就无所谓意境。但只有这前一个“象”,或者说这个象不精彩、平淡无奇,也不能产生意境。这舞蹈家精心营造在先,观众产生想象在后的第二个“象”就是虚境。我们说一部作品有境界,就是说它既有实境又有虚境,而且这两者并非生硬简单的罗列,而是如古人所说达到“妙合无垠”的地步。当然,这不是所有的舞蹈作品都能够达到的,但都应该为每位舞蹈家所追求。一部作品要有境界,要达到虚实相生,在处理实境和虚境二者的关系方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虚实结合, )实境靠动态建构,虚境靠情态导引
由庞志阳、门文元等编导的三人舞《金山战鼓》就是一部虚实结合的佳品。舞蹈中的“登舟观阵”、“擂鼓助战”、“初胜笑谈”、“中箭拔箭”、“盟誓再战”、“还我河山”等情节内容都是实境,这些实境,都是通过一系列的人体动作如“鼓上前桥”、“后桥下鼓”、“串翻身击鼓”等技巧表现出来的。而宋、金两军在金山下、大江边的那场殊死搏杀,以及以梁红玉为杰出代表的宋军将士为还我河山不措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则是虚境。而这些虚境都是通过演员的情真意切的表演使观众感知的。在这部作品中虚实结合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所以才使得一段不长的三人舞,却创造出了气壮山河的无畏精神和千军万马的征战景象。
2.实境须创造出广阔的空间,虚境须有深刻而真切的内涵
蒙古族舞蹈家敖登格日勒在其舞蹈表演会上表演的两个作品就具有这种特色。女子独舞《翔》,通过指、掌、腕、肘、臂、肩的灵巧敏捷、富有节奏感的屈、展、伸、张、抖、颤、揉等有序而又自由的律动,神韵盎然地塑造了一支在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天空任意翱翔的“大雁’,的舞蹈形象。由舞蹈家的人体律动和奇妙的上肢浩型相结合所结合的大雁形象是实境,随着大雁的飞翔,虚拟出的广阔空间是虚境,这支翱翔在辽阔蓝天的大雁,矫健而有灵性,它是生命的象征,又是自由的象征,又好像是舞者自己的象征。另外,大型舞蹈《蒙古人》也是一部内
涵丰富的作品。舞蹈的最后一个场面是:在一群漂悍的蒙古族男人们簇拥下,一位健壮的蒙古族女子,踏着悠缓但却坚定的步子从舞台深处向前走来,和激情狂放、马步腾跃形成鲜明对比。她神态安然、自信而又自豪。就在这种强烈反差的场面调度中自然地使观众的内心会发出强烈的震撼:啊,蒙古人!这就是曾经使世界震惊的蒙古人,这就是正在华夏大地上继往开来阔步前进的蒙古人!
3.舞蹈意境须引发观众的丰富的想象和深入的思索
全面地说,舞蹈意境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首先由舞蹈编导精心的构思和营造;其次由舞蹈演员准确生动的表达;第三由观众接受并展开创造性的联想。就是说,舞蹈意境是由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共同创造的情意交融的艺术形象和它所引发出的观众所产生的想象的形象的总和。由黄少淑、房进激编导的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以抒情诗( )的手法,形象生动而又渐次有序地表现了滴滴泉水从山岩间诞生,开始汇成小溪,逐渐流成江河,最终涌入大海的过程。编导充分利用了女子群舞在动作联结过程中的优美变化及在整体构图方面的丰富形象,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魄力,以及回旋婉转,流韵万千的人体美,从而引发观众对大自然的丰富联想,以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人生哲理,并从中汲取溪、河、海奔腾不息的精神力量。由舞蹈家林怀民编导的舞剧《薪传》,表现了我们的先辈们为了华夏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自“唐山”出发,漂洋过海,冲破惊涛骇浪,去开发台湾宝岛的开拓精神。质朴、率真的情感,从生活中提炼的动作语言,看上去自然平实,无多绮丽华彩的篇章,但却创造出“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不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而且引人深思。
最后,我们谈谈舞蹈意境创造的途径。
王国维在论述意境创造的途径时提出两种方法,即“写境”与“造境”,结合舞蹈艺术的实际,可以作以下理解:
1.写境,即由景入情,假象见意
作品先以虚拟生动、引人入胜的环境描叙调动观众的审美兴趣,在表现情节事件及人物关系的过程中,渗入创作者、表演者的主观情感态度,然后通过创造出的舞蹈形象,来表达舞蹈家的审美态度和舞蹈作品的思想主题。孙红木编导的女子独舞《采桑晚归》,就是通过以虚拟的人体动作的表演、描绘了一位采桑姑娘,手执竹竿,撑着一条满载桑叶的小舟,游弋在青山绿水之间,虽是风景如画,但在姑娘心中想念的却是她心爱的蚕宝宝,甚至连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她都听见了,通过这些情景的描绘,进而塑造了一位勤劳的养蚕姑娘的形象。由陈泽美、邱友仁编导的双人舞《新婚别》采用的也是由景入情的写境手法:红烛高照,头戴红盖头的新娘正在等待新郎。新娘掀开盖头偷偷环视,露出羞涩的表情。新郎英姿勃勃地出现了,人沉浸在浓烈的爱情之中。挂在壁上的长剑,使新娘十一分不安……鸡鸣了,催促征人的号角响了,新娘用力抱住丈夫不忍分别,又毅 )然脱去红装,送夫君踏上征程,自己却陷入巨大的哀痛之中。这部作品以鲜明生动的人体动态语言,将唐代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展现在观众面前,用可视的舞蹈形象,揭示了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强烈地呼唤着人们渴望的和平与安定的生活。
2.造境,即移情入景,貌题直书
这类舞蹈作品的时空环境是虚的,多半是一种时代氛围和假设性环境,在这种只有心象而无实境的时空中,舞者以鲜明生动的情感语言,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这类作品中情与景是叠合在一起的,而舞者之情也往往是既有人物的个性特征,又概括了时代和大众普遍的情感特色,因而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群舞《红绸舞》、女子群舞《荷花舞》、《葵花舞》、男子群舞《海燕》均属此类。另外,如男子独舞《希望》、女子独舞《心花怒放》等都是貌题直书、直接抒发舞蹈家主观感受的作
品。
我国著名美学家、诗人宗白华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造诣很深的学者,他对艺术美学和舞蹈艺术都有许多独到的见地,现在让我们摘录他在专著《美学漫步》中与舞蹈意境有关的儿句话作为本章的结束语:
“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一一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而舞蹈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根基。”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
“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 )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研究我们古典遗产里的特殊贡献,可以有助于人类的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⑧
“‘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⑨
概念小结
境界说:是我国传统( )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主张艺术作品要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境界的审美要求,并认为只有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境界的作品,才是具有高格的上品。
意境:文艺作品中可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舞蹈意境:在舞蹈作品中不仅要达到情景交融,而且能引发观众丰富的艺术联想和想象,以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