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舞蹈精评] 提高对舞蹈作品的审美意识(二)

0
回复
1086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2 20: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崇高
    崇高—英雄精神,是一种庄严、圣洁、伟岸的美。崇高——英雄精神的本质在于,在艰险奇伟的客观对象中体现.人们改造客观、征服自然的巨大潜力.体现了主体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格。在社会事物中,凡体现了.人的斗争的艰( )苦性、不屈性和正义性,体现了人的巨大精神力量的就是崇高的。
    在我国舞蹈史上,具有崇高形态的舞蹈作品并不多见。这可能和我国传统的舞蹈美学观有关。即一般来说,人们要求于舞蹈的是:“宣情”、“达欢”、“文以宣德”、“武以象功”、“涵养德性”、“移风易俗”等,没有赋予舞蹈以参与严重的斗争的任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和当代以后,舞蹈艺术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逐步扩展和深入,于是艺术家们开始运用舞蹈艺术为英雄塑像,创造出一种崇高形态的舞蹈美。这可以说是舞蹈艺术实践的一次大的发展和突破。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部队歌舞团率先创作演出了一批舞蹈和舞剧作品,用舞蹈塑造出许多动人的英雄形象,如《罗盛教》中的罗盛教,《五朵红云》中的柯英,《湘江北去》和《蝶恋花》中的柳直荀和杨开慧,《不朽的战士》中的黄继光,《狼牙山》中的五壮士,《飞夺沪定桥》中红军众战士,以及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的《刑场上的婚礼》中的陈铁军、周文雍,《再见吧,妈妈》中的小战士,《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等都是具有崇高的美学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严重的斗争中,在矛盾冲突处于激化的状态中,显示出一种伟大的力量,其表现形式具有粗犷、激昂、刚劲、有力的特点,和优美所具有的柔和、平静、轻( )快、细腻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些形象还具有明显突出的思想情感内容,表现出英雄们为了人类的进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崇高和优美虽然都是人们的审美对象,但崇高—英雄精神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鼓舞人们在实践中的信心和勇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近50多年来,舞蹈家们在如何展现崇高意义的舞蹈美,在我国舞蹈史上,具有崇高形态的舞蹈作品并不多见。这可能和我国传统的舞蹈美学观有关。即一般来说,人们要求于舞蹈的是:“宣情”、“达欢”、“文以宣德”、“武以象功”、“涵养德性”、“移风易俗”等,没有赋予舞蹈以参与严重的斗争的任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和当代以后,舞蹈艺术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逐步扩展和深入,于是艺术家们开始运用舞蹈艺术为英雄塑像,创造出一种崇高形态的舞蹈美。这可以说是舞蹈艺术实践的一次大的发展和突破。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部队歌舞团率先创作演出了一批舞蹈和舞剧作品,用舞蹈塑造出许多动人的英雄形象,如《罗盛教》中的罗盛教,《五朵红云》中的柯英,《湘江北去》和《蝶恋花》中的柳直荀和杨开慧,《不朽的战士》中的黄继光,《狼牙山》中的五壮士,《飞夺沪定桥》中红军众战士,以及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的《刑场上的婚礼》中的陈铁军、周文雍,《再见吧,妈妈》中的小战士,《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等都是具有崇高的美学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严重的斗争中,在矛盾冲突处于激( )化的状态中,显示出一种伟大的力量,其表现形式具有粗犷、激昂、刚劲、有力的特点,和优美所具有的柔和、平静、轻快、细腻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些形象还具有明显突出的思想情感内容,表现出英雄们为了人类的进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崇高和优美虽然都是人们的审美对象,但崇高—英雄精神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鼓舞人们在实践中的信心和勇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近50多年来,舞蹈家们在如何展现崇高意义的舞蹈美,以更好的展现英雄精神方面,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索过程:开始,崇高的意义只停留在事件本身,如50年代初期创作演出的小型舞剧《罗盛教》,表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抢救失足落入冰窟的朝鲜少年崔莹,自己不幸牺牲的真人真事,舞剧虽然成功地运用舞蹈手段向观众叙述了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但是对人物刻画却未着多少笔墨。60年代开 )始,舞蹈艺术创作水平有了提高,舞蹈家们不仅注意表现一个可歌可泣的事件,而且开始注重人物的刻画、气氛的营造和艺术技巧的运用。如60年代创作演出的《不朽的战士》、《狼牙山》等,在崇高形象的塑造、英雄精神的表达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至今,狼牙山顶五壮士巍然屹立的形象、黄继光纵身扑向敌碉堡的形象,还深深留在人们的脑海里。时至80年代,舞蹈家们的视野和思路都比以前大大的开阔和活跃了,在《割不断的琴弦》、《再见吧,妈妈》、《高山下的花环》中,编导们已不满足于平铺直叙地呈现情节事件本身的艰苦性、正义性,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了对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开掘方面,英雄人物崇高的美,随着人物性格的深刻揭示,也随之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十分重视塑造以大智大勇和牺牲精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去创造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但是社会主义文艺同样十分重视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把真实性当作唯物主义美学对舞蹈创作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积极提倡创造震撼人心的崇高美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那种违背真实性的“虚假的崇高”,切莫把产生于实际生活与群众血肉相连的英雄人物,变成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人的真实情感和刀枪不入的“金刚力士”。因为,这样不但起不到感染人的艺术作用,相反还会大大败坏了观众的审美情趣。
                                                  第三节  悲  剧  美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事件,也不是指戏剧艺术的一种样式,而指的是一种美的特殊形态。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人物与事件的正义的合理的性质,而又以正面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那些审美对象,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悲剧。一般常见的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美感,都是一种明朗的愉悦,它的心理反映形式是顺受形式。如我们前面所谈的优美的和欢悦的舞蹈作品,给人都是一种舒柔、欢畅的感受,观众欣赏这类形态的舞蹈美时,心情是轻松而愉快、自然而乐于接受。而悲剧美所引起的美感却使人生悲,在痛苦和悲哀的心理反应中体验与理解悲剧美的内涵。欣赏悲剧美要求主体采取逆受形式的心理反应形式。悲剧艺术往往更能引起读者和观众的特殊爱好和欣赏兴趣,以巨大的感染力量出现在审美领域之中。⑤西方美学史上对悲剧有过许多有价值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
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⑥这就是说.悲剧的根源来自客观现实中,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历史的必然要求,但是又不可能解决、不可克服的那些矛盾冲突。当艺术家将这种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形象地表现出来时,悲剧就出现了。所以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⑦
    大概和舞蹈史上缺少崇高形态的舞蹈作品的原因一祥,过去,舞蹈艺术品中具有悲剧性的审美对象比起优美、欢悦的舞蹈作品来也是微乎其微。可是,经过现代和当代舞蹈家的创造性的实践,证明了平时看来只善于表现欢乐和优美的舞蹈,经过精心创编,同样可以创造出悲剧性的艺术境界,塑造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悲剧性人物。前苏联艺术家根据莎士比亚名著《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改编的古典芭蕾舞剧,根据普希金长诗《泪泉》改编的同名芭蕾舞剧,和朱勒·佩罗在伦敦演出的根据维克托·雨果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的芭蕾舞剧《爱丝美拉达》(后来,前苏联重排此剧改称《巴黎圣母院》)等,都是成功的悲剧性作品;我国舞蹈家在8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创作演出了《割不断的琴弦》、《无声的歌》、《祝福》、《鸣凤之死》、《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批富有悲剧特色的舞蹈和舞剧形象。在8 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舞剧创作领域出现了一股“悲剧热”,不少舞剧编导都选择了悲剧性的题材,如《铜雀伎》、《咪依鲁》、《森吉德玛》、《阿诗玛》等大型舞剧的主人公,都是以在争取自由幸福的过程中被统治者、恶势力迫害死亡而告终。舞剧在揭示这些向往幸福和自由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展现她(他)们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方面,进发出人体语言独有的强烈感染力,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