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0177-5155-8025
快捷导航

[美文欣赏] 童年在舞蹈的“呼吸”中成长

1
回复
1176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5 17: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年在舞蹈的“呼吸”中成长
作者:田培培舞蹈艺术在线教育

人们往往赋予童年最高级的赞美,童年的空气干净而清爽、美好而单纯。童年之所以为人类生命周期中极重要的时期,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呼吸”质量决定着儿童未来的茁壮成长。单纯的呼吸是生命体与空气进行交换的过程,以促进机体成熟,而人类的智能亦随其所处社会、教育、家庭等环境中的“呼吸”而逐渐长成。基于儿童教育的角度,儿童舞蹈的“呼吸”如何,应达到何种质量?以中国舞协“第八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作为质点,呼吸童年的味道,以期在回味与过滤中找到答案。

■儿童成长与舞蹈“空气”
《法律文书大词典》将儿童界定为3周岁到14周岁的未成年人。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的认知以记忆为基础,记忆系统可分为内隐记忆系统和外显记忆系统。内隐记忆系统促成儿童无心的或无意识的知识获取,即潜移默化的知识渗透;外显记忆系统则侧重将知识有意识地、明确地进行给予和传输。儿童便是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双系统的储存转换过程中,逐渐对事物和概念建构出多种“形象”认识。此处采用“形象”一词,是因为儿童只有在11岁以后才能进行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内的智力活动,从而对事物形成抽象概念的理解;11岁以前的儿童经历从感官运动理解——符号理解——具体事件理解的认知发展过程,对一切抽象事物的理解最终均由具体形象或符号来代表。 “小荷风采”参赛选手中,11岁以下的儿童占据大多数。
舞蹈艺术活动作为双重记忆系统并存的教育途径,其中,教学活动重在激活儿童的外显记忆系统,创作活动则悄然激活儿童的内隐记忆系统,二者有效促成儿童对舞蹈艺术的“形象”认知,进而某种程序性动作、某种符号标志、某演出活动事件就可能成为其童年时期所理解的舞蹈艺术的概念。因此,儿童所参与表演作品或活动、主题与内涵、服装与道具、样式与色彩、音乐与风格、情节与故事、人物与角色等诸多创作要素,都将在儿童大脑中形成根深蒂固、甚至是不可磨灭的舞蹈记忆和认知。此外,儿童舞蹈艺术与生俱来的寓教于乐、身心启迪、群体参与、放飞想象、相互协作、品质磨砺等特性,同样对儿童的认知及行为发展具有日渐月染的非凡影响。总之,儿童舞蹈艺术活动这片舞蹈“空气”与儿童成长有着辅车相依的关系(图1)。
出色的儿童舞蹈艺术活动无疑能让儿童呼吸到高度纯净的“空气”,助推其成长。第八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活动中,既有超出年龄能力范畴的精彩绝伦的舞蹈呈现,也有滞后于年龄能力范畴的不尽人意的舞蹈呈现,但从儿童本体出发,前者顾及艺术质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需求,后者强调参与性而轻视了孩子的知识获取和感知过程。因此,儿童舞蹈艺术从业者们在开展和推进艺术活动时,应兼顾艺术品质表达及参与者本体,达成并维持二者的统一。
  

■儿童舞蹈的“呼吸”质量检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通过“小荷风采”展演进行检测,看看儿童舞蹈创作是否具备呵护儿童天性、保护儿童天赋、挖掘儿童潜能的教育技巧。
毋庸置疑,不同作品创造出不同的舞蹈“空气”。剧场内频频掌声雷动,确实不乏对孩子们大有裨益的佳作。以《走向春天的下午》为代表的部分作品,其表现手段充满艺术个性和灵性,可为孩子们提供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感知环境;以《我是广东人》为代表的部分作品,具有符合该年龄段儿童身心特征的深刻思想,可在长期训练和表现中让孩子们得到民族情操的熏陶与强化;以《鸟鸟鸟》为代表的部分作品,因超凡的艺术想象力以仿生的形象讲述鸟的生存法则,孩子们可通过形象塑造体会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内在关联;以《弄堂记忆》为代表的部分作品,因其独到的视觉风格美感及深厚的人文情怀而夺人眼球,孩子们可在舞蹈表现中进行地域情怀的呈现与传承。


《走向春天的下午》


《我是广东人》





《鸟鸟鸟》



  
《弄堂记忆》


然而作品呈现必然有美中不足。首先,有些作品的肢体表现可谓训练有素,但作品本身的内涵空洞、构造无章,孩子参与其中除能得到身体素质训练外,体会不到演绎角色所带来的想象和认知。其次,有些作品让本来活波可爱、天真烂漫的儿童在舞蹈状态下显得呆板木纳:某些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与儿童心理发展及生活经历不符;某些作品色彩搭配混乱、画面模糊拖沓、服饰累赘或过于单一、音乐风格杂乱等;某些作品通过刻板的方式地进行“红色”思想情操的宣扬,孩子加入诸类表现中,不但无法提升艺术灵气和气质,反而形成缺乏艺术性的审美感知力。面对如此让人心存质疑与担忧的“呼吸”质量,迫切需要儿童舞蹈艺术从业者们进行换位思考:如作为一名儿童参与者,你想怎样在舞蹈中呼吸?

■儿童舞蹈的“空气”质量标准
通过质量检测不难看出,目前中国儿童舞蹈的“空气”质量并未达到高枕无忧之境,其质量的标准应首先以创作出更多符合儿童身心的艺术作品为其一、以促进儿童身心成长为其二、以利于儿童舞蹈人才培养为其三进行参考和衡量。就儿童舞蹈艺术创作而言,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更为优良的舞蹈艺术“空气”环境。
1、“技”与“艺”的平衡处理。在动作语汇方面,过于强调技术技巧的展示而忽略艺术性的表达,是儿童舞蹈创作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虽然本届展演中关于“技”与“艺”的平衡相对历届有所改观,但依然有部分作品强行加入类似于“穿民族短裙搬腿”、“幼儿集体行进前软翻”等与情节无关、与儿童骨骼发展相悖的技术技巧。儿童长期对“技”“艺”失衡的动作语汇序列进行启动、重复、模仿的程序化学习,便会在显性记忆储存中对技术技巧与舞蹈的关系认知产生曲解。因此,合乎情理的动作语汇表达是为儿童打造健康“空气”的重中之重。在儿童舞蹈表现中,以7岁为年龄界限,7岁以下的儿童舞蹈无需用技术技巧提升精彩度,7岁以上的儿童舞蹈则应在遵循儿童生理特征的前提下,结合作品主题内涵开发或延展出特有的技术技巧,打造作品的创新点和亮点。如作品《毛毛虫》设计的 “坐爬”状主题技巧动作,使虫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形态别具创意,极富视觉冲击力,使作品出类拔萃。

《毛毛虫》

2、舞台视听的美感传递。舞蹈艺术作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艺术,其综合舞台视像的展现就是艺术作品内外在信息的直接传递。儿童经历着空间敏感期、秩序敏感期、音乐绘画敏感期、审美敏感期等重要感知阶段,所以舞蹈艺术创作中所呈现的空间、色彩、形象、节奏、情绪、美感等众多舞蹈要素将直接作用于交叉敏感期的儿童,这对儿童建构舞台认知雏形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因此,在儿童舞蹈表现中,应避免过度的浓妆艳抹、缺乏美感的服饰、夸张频闪的灯光、艺术感不足的音乐等不良因素,通过精准的、具有审美眼光的视觉与听觉呈现,保护和展示儿童群体天然的美,引导儿童在优质的“空气”中呼吸成长,培养其良好的审美习惯和意识。
3、教化功能的自然渗透。教化功能是指某种文化、思想、行为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观念的作用,与记忆系统同理,教化亦可分为内隐教化和外显教化。外显性教化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教育类作品,企图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有效加强对儿童的思想教育,是儿童舞蹈评审及编导较为青睐的创作类型。但过于刻意、直白、甚至牵强地将某些教育内容附加于儿童舞蹈作品中时,便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部分作品贴附超越儿童想力、理解力的“宏大梦想”;部分作品进行大量口号式、表象化的“××精神”生硬表达,如不恰当地运用国旗和红领巾作道具、非儿童语言和方式表现“孕妇生产”的场景等,此类表现手段并未能深入儿童和观众内心,其教化功能的目标可谓事倍功半;内隐教化的作品则通过暗示或较为含蓄的方式进行思想感化,如能运用巧妙合理的表现手段能将内涵在递进中娓娓道出,则可在艺术效果上更胜一筹,达成潜移默化的教化目的。儿童舞蹈追求教化功能乃情理之中,但应避免极端的图解式呈现,精妙地将教化性自然渗透于作品中方能事半功倍。
童年是人一生中无比美好的生命阶段,是纯净无比的理想王国。在舞蹈的呼吸中成长的“小荷”们,应拥有清透的双眸、纯净的笑容、活跃的思维、灵动的肢体,才不枉人类赋予童年“圣洁美好国度”的殊荣,更不枉舞蹈艺术教育之于人才的根本使命。期待所有儿童舞蹈艺术从业者们共同提高、维护属于儿童舞蹈的优质“空气”,让每一朵“小荷”吸收充沛的养分和阳光,在舞蹈的呼吸中茁壮成长。愿楚楚“小荷”风采奕奕,缤纷绽放!

标签:舞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舞网

x
发表于 2016-4-13 11: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舞蹈对儿童的成长很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舞网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中国舞蹈网

微信号:cndance

APP下载

专心、专注、专业

合作联系

Email:Fy007@126.com      微信/电话:0177-5155-8025

©2003-2020  盐城舞者印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中国舞蹈网     苏ICP备1406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