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4-6 20: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表演练习
即兴表演课的训练目的:培养编导在情感上的灵敏性及瞬间想像力;提高编导对音乐意境和情感色彩的把握能力;培养编导创作的热情及勇气,提高编导创作时迅速将感性和理性有机结合的能力。
1.随音乐单人自由练习。教师放一段音乐,学生单人即兴表演。
练习要求:准确把握音乐情感的变化,营造一定的意境,避免习惯性动作。
2.命题即兴单人练习。教师命题并提示环境与道具,然后放音乐让学生即兴
起舞。
练习要求:整段即兴舞围绕命题,有完整独特的开头结尾,音乐变化把握准确,捕捉到有个性动作并加以发展。
3.复调音乐的双人即兴练习。两人一组,一人体现旋律,一人体现节奏。
练习要求:两个人应有明显区别,体现旋律者充分体现音乐的乐句、乐段特点,体现节奏者明确体现节奏的强弱快慢。
4.双人接触即兴练习。两人一组,随音乐的情感变化,寻找较多的双人身体接触动作。
练习要求:两人情绪符合音乐,配合默契,三度空间的层次、聚散的分寸把握要好。
5.自行设计形象双人即兴练习。两人一组,一人先开始即兴舞动,尽量塑造一个符合音乐而又创新的形象,之后另一人迅速设计一个与前者相关的形象开始
即兴舞动,过程中教师可做提示。
练习要求:与音乐形象和谐,两人形象相关,流动、静止、调度控制要适当,结尾有稳定感。
6.三人即兴接触练习。教师放音乐,学生三人一组,寻找三人接触动作进行练习。
练习要求:在三度空间聚散、交替中,动作新颖、自然,注意聚散的层次分寸把握,情绪符合音乐。
7.三人形象即兴设计练习。教师放音乐,学生三人一组,陆续开始即兴发挥,每人先观察前者的形象,再迅速设计自己的形象并即兴舞蹈。
练习要求:三人形象关系协调,在动静、聚散方面注意形象的吻合。三人各自捕捉到个性动作并有强化和发展,结尾有稳定感。
a.集体即兴舞练习。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做,一组看,过程中教师可指定环境、道具并给学生一定提示,动作随音乐要有明显起伏。
练习要求:每人注意开掘新颖的动作,既要找中心,又要注意周围环境的构成及动静的搭配,能够迅速准确并有想像力地反应出教师的现场提示。
三、即兴舞小结
即兴舞是即刻起兴而舞,虽然训练是在教师的不同项目和要求下进行,但动作和意识都是在转瞬中存在。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评课要根据学生不同身体的反应状况和即兴质量,在训练中随时点评。具体来讲,即兴舞评课应遵循三条标准:第一,要看学生能否彻底地解放四肢,自由舞动;第二,要看学生能否快速捕捉到身体运动与音乐相碰撞产生的动态感觉;第三,要看学生能否从即兴中寻找到某种有用的素材。
第三节观察生活、捕捉形象
一、观察生活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舞蹈也不例外,创作者要在课堂以外汲取素材,养成习惯,这是专业编导一门永不毕业的课。社会生活无处不在,创作者首先要做到的是打开感觉器官,也就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感知周围世界,好比一块海绵扔进水里,吸取来自各方面鲜活的感觉。
练习1:一分钟听觉、一分钟视觉。限定听一分钟,我们会发现刚才那一分钟在教室听见的声音比过去一年在教室里听到的还要多,为什么?因为专注。同样,限定看一分钟也如此。
练习2:半日观察生活练习。教师事先出题,回课谈感受,例如发现有趣的一二事,表演人物或动物形象。
练习3:春游或秋游一日,回课谈感受和感兴趣的一二事,表演一种自然现象。
练习4:假期作业,自选一个生活场景,开学后回课,口述并表演一二个人物或现象。
练习5:选定时间、地点,全班离开课堂上一次生活课,可带小品演出,时间一至二周,其中穿插有关生活的讲课、讨论,例如需不需要离开课堂去生活?怎样面对?有何收获?对生动的人、事的讲述及表演等等。目的是使学生对接触社会生活感兴趣,珍惜身边的机会,养成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知识和阅历。
练习6:毕业创作定题之后,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并收集大量相关图片、文字、音乐、录像资料。
小结:每位同学就生活问题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感受,教师组织评议并进行小结。
二、捕捉形象
作为舞蹈编导,只有构思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头脑中的想法外化,成为他人能感受到的舞蹈。毕竟所有的创作意图最终都是通过舞蹈来呈现的。如果构思与舞蹈分离,势必会造成“舞非此意”或是“有意而无舞”。那么,如何才能在创作中把握尺度,使你未来的“这一个”构思恰是“这一个”舞蹈呢?
首先要找到一个作者意图与观众接受的结合点。观众无论在何时何地欣赏舞蹈,总是以其个人的生活经验作为评价标准的,而作者的构思同样来自于平日的生活体验。因此,共同的社会体验就是二者的结合点。一个作品想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必须依托客观的社会生活,使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作者应当以观察生活为基点,即:从捕捉生活中的舞蹈形象人手。(珊瑚舞》的创作就是如此。
捕捉“这一个”舞蹈形象,要从相应生活中的运动形态和运动节律中去寻找、提取,成为“这一个”舞蹈的动态和动律。它是让观众看到舞蹈时能够联想到生活中所见的物、事,从而认可并接受“这一个”舞蹈。
练习1:从生活中提炼舞蹈形象。
(1)动物。
(2)自然现象。
(3)有个性的人物。
练习要求:回述人、境、情并做一个八拍的舞蹈形象,共做三次练习。
捕捉了舞蹈形象只是编舞的起步,要想将捕捉到的形象上升为舞蹈,在技术上还有不少环节要学习。除了技术环节外,我们还要努力使艺术境界升华达到舞蹈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寻找到所需的动态、动律,还要将感受到的情调、氛围融合到舞蹈艺术所需要的意境中去。
舞蹈艺术可以没有情节,但不能没有情调、意境,这就要求创作者本身首先有氛围感、情调感,并且使自己的舞蹈在应有的情调、意境中展开。以张艺谋为例,在他当摄影或是当导演的影片中,有时候情节已经消褪得相当简单和模糊,最后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的是那浓浓的氛围和意境。张艺谋是一个营造氛围和意境的高手,《黄土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等都是这样。同样,一个舞蹈意境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往往比动作本身还要深刻。
练习2:自选合乎情调的音乐30秒至1分钟,根据人物、意境、情绪,产生舞蹈形象并编成一个舞段,共做两次。
(1)以自然现象为题。
(2)自选题。
练习要求:形象鲜明生动,符合情调、意境。
|
|